血管斑块怎么消除,才能十年不复发?逆转的关键是它们!

发布时间:2024-09-29 17:51  浏览量:4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在体检中被查出存在血管斑块问题,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血管斑块就如同潜藏在血管中的“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健康危机。

很多人在得知自己有血管斑块后,往往会陷入恐慌之中。他们会担心斑块随时破裂,导致血管堵塞,引发心梗、脑梗等严重疾病。

而西医通常会告知患者,血管斑块难以消除,只能通过长期服用降脂药、抗凝药等药物来控制病情的发展。这无疑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仿佛戴上了无法挣脱的枷锁。

但实际上,单纯依靠西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血管斑块问题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要解决血管斑块问题,首先需要了解它的形成原因。

从根本上来说,血管斑块是动脉硬化的产物

动脉硬化是人体血管自然老化的过程,但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一些疾病因素会加速动脉硬化的进程。

这个过程从儿童时期就开始,一直持续到老年。然而,每个人的老化速度并不相同。有些老人一生都很少生病,直到高龄去世;而有些人在三四十岁时就可能突发心梗、脑梗等严重疾病。

这是因为某些因素大大加速了动脉硬化的进程,例如,吸烟、酗酒、熬夜、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这些因素会破坏血液环境和血管健康,导致血液中的脂质垃圾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

当拿到血管斑块的检查报告后,判断斑块的危险程度至关重要。

以血管狭窄程度为例:

如果狭窄程度不超过50%,属于轻度狭窄,一般身体状态较为稳定,此时应以调整生活方式为主,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同时可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中医辨证调理。

如果狭窄程度在 50%-70%之间,属于中度狭窄

此时,人体可能会出现一些不适症状,如头晕、乏力等。除了改善生活方式外,还需要及时控制病情,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如果狭窄程度超过 70%,属于重度狭窄,情况较为危险。

这是让很多患者感到恐惧的情况。此时血管容易出现堵塞,西医可能会建议进行支架介入治疗,以防止发生“严重事故”。

然而,支架毕竟是异物,长期留在体内会让很多人感到不适,而且支架内也可能再次狭窄

近年来,中医在消除血管斑块方面的理论和疗效逐渐得到广泛认可。中医认为,血管斑块的形成与气血瘀滞、痰浊内阻等因素有关。治疗时,主要通过活血化瘀、祛痰化浊、调理气血等方法来改善血液环境,消除斑块。

但由于与西医理论存在较大差异,一直存在争议。有些患者一来看病就要求消除斑块,认为不能消除就是医生不行。但实际上,斑块能否逆转以及能消除多少,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

第一个因素是斑块的稳定性。

稳定性斑块的“保护层”较为坚固,消除难度较大,需要长期坚持中药治疗。而不稳定斑块的“保护层”相对较弱,更容易被清除。

第二个因素是血液环境的改善情况。

中药治疗通过清除淤血、祛痰浊、促进气血运行等方式,改善血液环境,为消除斑块创造有利条件。

第三个因素是高危因素的控制情况。

如果患者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却不控制烟酒、不按时服药,那么即使进行中药治疗,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下面分享一个案例

赵先生,55 岁,企业高管。在一次单位体检中被查出患有血管斑块,狭窄程度达到了 45%。得知这个结果后,赵先生十分担忧,害怕斑块进一步发展引发严重疾病。

他四处求医,西医建议他长期服用降脂药和抗凝药控制病情,但赵先生不想一直依赖西药。

后来,赵先生经朋友介绍找到了我。我详细了解了赵先生的生活习惯、病史等情况后,他的斑块形成主要与长期的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以及轻度高血压有关。

首先,要求赵先生调整生活方式,减少工作压力,保证充足睡眠,饮食上以清淡为主,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同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每天散步半小时。

在中药治疗方面,根据赵先生的体质开具了活血化瘀、祛痰化浊的方剂,方剂中包括桃仁、红花、陈皮、半夏、丹参、川芎、山楂等药物。

桃仁和红花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液中的瘀滞;

陈皮和半夏则可祛痰化湿,改善体内痰湿积聚的情况;

丹参和川芎能进一步增强活血化瘀的作用,改善血管功能;

山楂具有降脂消食的作用,有助于降低血脂水平。

经过三个月的治疗,赵先生再次去医院检查,惊喜地发现血管斑块有所缩小,狭窄程度降到了 40%。他的身体状况也明显好转,头晕的症状基本消失,精力也更加充沛。

赵先生继续坚持中医治疗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半年后复查,血管斑块进一步缩小,狭窄程度降至 35%。随着时间的推移,赵先生的血管斑块逐渐消失,身体各项指标也恢复正常。

此后,他一直保持着健康的生活方式,至今已有10年,血管斑块没有再出现,真正实现了从源头解决血管斑块问题,让他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总之,中医在逆转血管斑块、消除血管狭窄方面具有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但由于病情和患者个体差异较大,需要综合辨证论治,这对患者和医生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只有医患共同努力,才能打造更好的健康生活。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