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一旦发作危害极大,早期康复这样做能尽可能恢复!
发布时间:2024-10-11 19:01 浏览量:4
脑出血是近年来多发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常发病于中老年群体,且治疗过后,还常常伴随有后遗症,如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近两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年轻人由于熬夜、饮食不规律等不好的生活习惯,导致年轻人患上脑出血的机率大大升高。
脑出血
脑出血最常见的后遗症就是偏瘫,具体表现为一侧肢体肌力减退、活动不利或完全不能活动,常伴感觉障碍减退,有时还可伴有同侧面瘫和视野缺损。因此,康复治疗非常重要。
早期康复介入有哪些重要性呢?
1. 早期介入康复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避免胳膊“挎篮”和腿“画圈”的异常模式出现。避免由于肌力低下,造成肩关节半脱位,遗留肩痛等问题的发生
2. 早期介入康复可以增加患者的康复意识及生活信心。脑卒中患者经过抢救苏醒后发现自己不能动了会出现焦虑、烦躁不安、灰心丧气等不良情绪,对生活失去信心。早期介入康复不但可以增强患者的信心,还可以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
3. 早期介入康复对以后康复训练起基础性作用。大量实践证明,早期介入康复与没有早期介入康复患者对比,结果早期介入康复患者的功能改善均相对比较好。
一般来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24-48小时后即可进行康复,而脑出血患者较晚(根据病情确定),1~3个月是康复治疗和功能恢复的黄金时间,6个月内是康复的最佳恢复期。尤其是在发病初期一个月之内的康复,科学的护理能降低后遗症发生的可能。也能大大的提高恢复的速度,缩短康复的周期,促进康复率。国内研究提出,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越早进行康复治疗与护理,其功能恢复愈佳。
康复治疗技术
康复治疗技术的实施是由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利用一定的康复医疗器械对中风患者进行运动疗法(PT)、作业疗法(OT)、减重训练、平衡训练、语言、吞咽、认知训练,加以微波、超声波、生物反馈、红外线、热疗及传统医学疗法,如针灸、推拿、按摩等,来恢复患者的偏瘫、失语、饮水呛咳、吞咽困难以及痴呆等神经功能障碍,是一套十分严谨、科学的治疗措施。
康复训练的早期介入能刺激部分脑组织产生代偿,使神经系统很快建立新的联系,很好控制异常运动模式,能大大减少肌肉萎缩等。促使脑血管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早日康复,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脑出血康复治疗六大注意事项
1.姿势训练
正确的体位有防痉挛、关节脱位、挛缩,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要经常给患者变换体位,主要要保持患者患肢在上,一般情况下,保持侧卧位,头部给予良好的支持,上颈段保持屈曲。
2.日常生活训练
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指导患者自己进行日常的各种活动,穿衣、吃饭、梳头、刷牙等活动,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家属在这过程要多协助患者,帮助他们正常进行日常活动。
3.心理护理
脑出血后的康复治疗过程很漫长,在这个过程中患者很容易产生焦虑、急躁、悲观失望的心理障碍,使康复治疗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至关重要,正确对待疾病带来的后遗症,积极并且坚持进行康复治疗。
4.语言治疗
脑出血后语言训练必不可少,训练前应先根据患者的语言情况和病变部位判断患者的语言障碍类型,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多途径的刺激引发并强化患者的正确语言反应。
5.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可以增加动脉血氧含量和血氧分压,增加脑组织毛细血管弥散距离,改善脑组织供养,降低脑血管的通透性,减轻脑水肿,改善脑细胞功能,促进意识、语言及肢体功能恢复,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
6.运动疗法
怎么治疗脑出血才会康复呢?其实当患者病情稳定后,可以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健肢运动,主要依靠患侧自身的力量进行锻炼,包括床上翻身训练,坐起训练,坐位平衡训练,站立训练等。当患者可以扶拐站立或靠墙站立时,可以离床活动,可以开始进行室内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