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调养比运动更重要!

发布时间:2024-10-12 06:09  浏览量:2

每天积极运动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大街小巷、公园、湖边,散步、跑步、爬山、练太极、跳舞,不亦乐乎。

刚开始是少生病了,体质也强壮了,可有的人越上了年纪,越练反倒各种毛病照得,也没少进医院,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一边锻炼,一边照犯。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几天不吃饭人就会死亡,几天不运动人会死吗?不会的,明摆着吃饭比运动重要得多。那些运动了身体照样生病的人,往往都是重运动而轻食疗的人。每天花上几小时运动,而吃的却是粗茶淡饭,以素食为主。

人上岁数了,气血两亏是通病。各个脏器为你服务了几十年同时也消耗磨损了不少。中老年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饭量减少了,胃肠的消化吸收能力也减弱了,而且睡眠的时间也在减少,所以造成上了年纪后免疫力的下降,容易生病。重运动而轻食疗的后果,可能突发心血管病。运动后,四肢暖和起来是因为血液供应明显充足,而这时内脏尤其是心脑这些对血液供应需求量大的脏器就会相对缺血;运动并没使血容量增多,而是使血液重新分布,长时间的运动,人就会出现头昏、心慌、气短、虚汗这些心、脑明显缺血的症状。

有些老人出现了这些症状后,不是及时休息和补充营养,而是更加积极地锻炼,认为就是因为缺乏运动或运动少了才会出现上述的症状;殊不知有些老人就是在运动后突发心脑血管疾病而离开人世的。

所以,中老年人请记住:营养比运动更重要!营养均衡,才能疾病少、寿命长!

张仲景在《伤寒论》原序中曾抨击那些不注重摄养身体的人是“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至于养生大法,他非常重视“治未病”。他在《金匮要略》开篇第一句就直陈“上工治未病,何也?”接着他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例,阐述了预防疾病的方法,并把“导引吐纳”放在首位,通过肢体运动、自摩自捏、伸缩手足,来调整呼吸,刺激神经末梢,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和组织间的代谢过程,提高营养物质的吸收,加强肌肉纤维的活动能力,最后使整体机能逐步得到改善。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闭目养生”是养神修性的一种简便易行而又收效明显的方法,很适合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目为人之灵窍,心灵的窗户,传神的灵机,人体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闭目可以养生,闭目养神对于中老年人以及终日劳心用脑或长期专一使用目力者,是大有裨益的。闭目养神时,要排除杂念,精力集中,无思无虑,达到入静的境地,才称得上专意保养。有暇之时,闭目养神,持之以恒,定会获益。

张仲景非常重视食物的疗养作用。考仲景之方,杂有不少食品药物,如生姜、大枣、小麦、大麦、粳米、薏苡仁、赤小豆、鸡子黄、山药、百合、蜂蜜、饴糖、羊肉、酒等。这些食物对五脏具有不同程度的补养作用,特别是对脾胃的调养功能尤著。合理、丰富的饮食能增强体质、补足气血,使全身各个脏器随时都能有充足的供血、减少心脑疾病的发生,延长生命。

老年人除适度运动外,重点应放在用食疗调补身体上:吃些软的、烂的、易消化的食物;水果每天保证一个桔子或一个橙子,或是一个苹果就行了;每天应吃一两个鸡蛋,每周内都应保证有适当的肉类,蔬菜方面以时令菜为主,反季节的蔬菜少吃,经常用红枣、桂圆、核桃仁、山药、板栗、空心莲子、松子仁等转换着煮粥吃。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黄帝内经》中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遵守自然规律,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调整饮食、起居、情志,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健康长寿。

中老年人只有营养充足,气血才会充足,同时再去适当地锻炼身体,保持心情的愉快,才能健康地活个大岁数。​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