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追微短剧:多些反思,少些偏见
发布时间:2024-11-01 18:21 浏览量:2
《闪婚老伴是豪门》《闪婚五十岁》……最近一段时间,中老年题材微短剧作品火爆,多部作品播放量过亿次。一些精品微短剧不仅让老年观众上头,还成功吸引了老年观众的付费,老年群体成了微短剧的主流付费群体之一。这也引发了关于老年人沉迷微短剧,甚至微短剧“收割”老年人的担忧。
微短剧为什么能够让人上头,很快就成为一种风行全网的文化产品?一方面是网络的普及、短视频平台等的发展,为微短剧的传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微短剧短小精悍,紧凑的剧情和强烈的情感冲突,能够迅速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其中的 “爽点”,如主角的逆袭、正义的伸张、美好的结局等,能够让人在观看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对于老年群体来说,一些微短剧精准捕捉到了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很多微短剧本身就是为老年人量身定制的。比如,番茄推出的《因爱故生忧》《大山里开出花》《当归》等,多与“子女”“亲情”有关,很容易引发老年观众共情。这些为老年人量身定制的微短剧,不仅让老年人找到了打发时间、排遣寂寞的方式,也让老年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得到了情感的慰藉。
拥有大量闲暇时光的老年人,非常渴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文化产品市场面向老年人群体的文化产品供给严重不足。线下文化产品市场以“娃主题”和“她主题”为主,影视作品更多是青春题材、少儿题材,反映老年人生活、传播老年人声音,能够满足老年人情感需求的影视作品少之又少。正是因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供需缺口巨大,微短剧才能迅速在老年群体中走红。当我们嘲笑“老年人表情包”,嘲讽或者担忧老年人沉迷微短剧时,更应该反思的或许是,我们有没有正视并努力去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再者,老年人沉迷微短剧或者“被收割”,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一方面,很多面向老年群体的微短剧,更准确地说是以中老年人,也即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为受众主体。有媒体梳理发现,近期大热的中老年微短剧名称发现,多个微短剧均以“五十岁”作为男女主角的年龄标准,或以此为题展开演绎,如《闪婚五十岁》《五十岁保姆嫁豪门》。另外有报告显示,2024年微短剧市场中,60岁以上用户仅占到12.1%。
另一方面,中老年人群体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和智慧、对自己的喜好有着清晰的认知。讨论他们沉迷微短剧或者“被收割”,这种话题体系与讨论未成年人沉迷网游相似,潜意识里是把他们当作心智不成熟、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的未成年人,显然带有误解和偏见。
再者,当下的中老年人群体并不是缺乏网络素养的群体,他们虽然是互联网移民,但是并不是刚接触网络。要知道,“70后”最大的已经55岁了,最大的“80后”已经45岁了。今天的中老年群体,与20年前的中老年人不是一个群体,其网络素养远高于互联网刚兴起时的中老年人。我们讨论“老年人”,切忌刻舟求剑。
可以说,老年人为爱好买单,不仅是对自己生活的一种积极追求,也是他们保持活力和幸福感的重要方式。这一权利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障,社会和家庭不应以年龄为由进行无端干涉。而且,合理的定价并不会让老年人在消费短剧时感到过大的经济压力,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经济状况,选择观看不同类型的短剧。此外,还有不少免费的微短剧可以供观众选择。科学合理的付费机制,有利于让更多创作者在生产优质内容中获得更好的收益,从而形成健康良性的创作生态。
关键不是老年人在微短剧上花了多少时间、多少钱,而是这种时间、金钱投入是否值得。当下,一些微短剧价值观扭曲、剧情狗血、制作粗劣,这样的微短剧就不值得投入。而主题积极又制作精良的微短剧,能够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甚至给予老年人启发和鼓舞、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这种投入就是值得的。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规范和引导行业健康发展,推动生产出更多优质的微短剧,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王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