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题材微短剧管理提示发布,“恶婆婆”时代终结?

发布时间:2024-11-02 10:08  浏览量:2

近日,主管部门发布的一份关于中老年题材微短剧管理提示,在各个微短剧交流群传播开来。

提示是真的。近期一批中老年题材微短剧爆火,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老年人国产影视作品的题材匮乏,在满足该群体情感需求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也有部分微短剧传递违背时代潮流、不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引发舆论关于中老年沉迷、微短剧收割中老年人的担忧。

为此,提示提出了三点要求:

第一,鼓励塑造善良慈爱、智慧豁达、勇敢自立、老当益壮的中老年人物形象,扭转突出表现重男轻女、贪财算计、狠毒蛮横的“恶婆婆”“恶奶奶”的模式化创作倾向。

第二,鼓励立足孝老爱亲、邻里互助、社会和谐的主题,创作关照中老年群体生活困难与心理困境的作品,扭转刻意制造冲突和价值观撕裂的创作倾向。

第三,鼓励创作表现新时代中老年人老有所为,为家庭文明、社会发展、国家进步贡献“银发力量”的故事,扭转过度将中老年人形象边缘化、脸谱化的创作倾向。

这三点要求,实际上体现的是主管部门从内容整体把控到精细化管理的一种变化。以前是认为整个品类都有问题,所以不断出台新规;现在是负面舆情指向哪里,管理的措施就跟向哪里。

中老年题材微短剧的负面舆情有什么?

“60岁阿姨深陷霸总短剧被骗1万多”“中老年人深陷短剧无法自拔何解”“霸总微短剧放过老年人吧”“中老年短剧是新赛道还是割韭菜”“警惕中老年题材微短剧成‘坑老’新剧场”......

虽然中老年题材微短剧正在被舆情围剿,但它确实对微短剧市场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从微短剧走入人们视野到爆红出圈,业界一直无法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年轻观众的流失,这种流失并非受众的离去,而是源于盗版的猖獗,甚至短视频平台的一些创作者公然低价贩卖微短剧合集,直接损害了版权方的利益,也打击了从业者的积极性。

​而那些没有渠道找到免费资源的中老年观众,逐渐成为了稳定的客源,或者应该称他们为有效观众。艾瑞咨询的报告指出,在2024年的微短剧市场中,40岁至59岁的用户占比高达37.3%。这又不得不说到微短剧和网络小说的渊源,因为情况是如此相似。

​以前,年轻用户通过各种渠道找盗版阅读,而移动互联网兴起之后,中老年人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并愿意为内容付费,由此催生了一批兼顾中老年受众口味的爽文,并直接捧红了“赘婿流”网文。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中老年题材微短剧走的仍是网络小说的老路。不同之处在于,微短剧仍处于行业发展的初期,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现象明显,创作无底线,收费不透明等乱象确实存在,很多中老年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迫成为了有付费意愿的群体。在这种不健康的市场生态下,引发负面舆情只是时间问题。

​中老年题材管理提示,管的是什么?

这份提示最值得注意的是,虽明确了管理对象为中老年题材微短剧,但实际上指向的范围更宽泛。比如,第一条和第三条都强调要塑造正面的中老年人形象,但对微短剧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反而是在以年轻人为主要受众的一些微短剧里(不分男女频),重男轻女、贪财算计、狠毒蛮横的“恶婆婆”“恶奶奶”出现的频率更高,形成了一种创作依赖。

文件中使用了“鼓励”和“扭转”的字眼,说明主管部门并非要不顾戏剧冲突的需要而彻底消灭此类形象,而是希望能借此引导创作者尝试塑造更丰富、更多元的角色,不要一拥而上,认为只有这种形象才能被市场青睐。

​因此,这份提示的出台,影响的不仅仅是中老年题材,更可能对整个微短剧行业的创作带来深远的影响。

​中老年人,想看的是什么?

网上关于中老年微短剧题材的负面舆情,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偏见,比如认为他们只爱看“霸道总裁爱上绝经的我”,而且他们看过之后一定会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并在现实中为骗子所用,上当受骗。

这只是一种吸引眼球的写作手法,并不能代表整个市场创作的现状。事实上,影视独舌早在这一题材兴起之处,就发文万想不到,中老年题材成了微短剧的扛把子 分析过这一群体的情感痛点:爱老年甜宠只是表象,彰显自我存在感,关注子女问题才是真正的流量密码

​比如近期热度值较高的《退休返聘之一鸣惊人》,满足的就是他们“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情感需求。再比如《孝子归来之母亲的荣耀》,运用的是“亲子不认我,霸总养子为我撑腰”的套路,实际上仍然沿袭的是《渴望》《我的丑娘》等长剧的亲情密码。

从这个角度而言,主管部门下发的这份文件,没有被舆情牵着鼻子走,但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切中了微短剧创作里中老年形象同质化、戏剧冲突雷同化的创作痛点。希望这三点管理提示,能实实在在地促进微短剧在创作理念上的革新与进步。

​【文/许心强】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