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如何提升高考录取分数线?招生计划、超短裙、专业更名、……
发布时间:2024-08-18 13:50 浏览量:16
近日在网络上看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就是高校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录取分数线排名,各路网友大显神通,汇集了众多的答案,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超短裙”,但是在新高考时代,“超短裙”招生受限还是比较多了,在此笔者就为大家提供一些自己的思路。
由于文章内容比较长,笔者将分为两篇内容来为大家分享,本篇主要介绍按高校招生计划、超短裙、多校区或多代码、专业更名招生提分思路,下一篇则介绍试验班&专业组、双学位&本-硕或本-博连读等方式来招生提分。
招生计划分配提分思路
招生计划的分配对分数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计划人数越多,分数就会越低,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对于关注自己投档最低分的名校来说,要提升自己的分数,那么就势必会在招生计划的分配上做考虑。
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在绝大多数省市大都是处于清北录取分之后的高校,但这两所高校依旧在不断地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录取最低分,其实他们俩的分数决定权并不在自己,而是在清北身上。目前清北真正放在普通本科批次投放的招生计划仅有三成多一点,如果他们俩大幅扩招或者将招生计划的五六成释放到普通本科批次,那么势必导致上海交大和复旦的录取分数下降,毫无疑义,因为对于清北来说,他们俩没有分数提升压力。
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就是本地录取率超高的985高校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与华南理工大学,他们在本省的录取率都在50%及以上,那么分配给其他30个省市的招生计划就大幅低于其他高校,其在外省市的录取最低分就势必会高出很多,这就是招生计划分配比例给他们带来的巨大优势。
以各高校招生主代码为基础,我们来看2024年部分985高校在四川理科批次的招生计划情况:浙江大学43人、南京大学64人、东南大学68人、山东大学113人、武汉大学94人、湖南大学166人、中山大学110人、华南理工大学97人、重庆大学559人、中南大学185人、华中科技大学119人等,以浙江大学2024年684分为基点,后续各高校最低分与浙江大学的分数差分别为12分、19分、108分、22分、88分、28分、37分、50分、52分、23分等。
从现有的分数基础来看,浙江大学在所有高校中都是遥遥领先,但是各高校的招生计划差距之大,这些排名机构从来没有考虑过,如其他高校在四川理科的招生计划投放人数都按浙大的43人来招生,这个差距就会大大缩小,甚至有几所高校很有可能超越浙大的最低分。这就是笔者经常批那些所谓的高考录取分排名的理由所在。
除了上面的招生计划分配思路之外,还有一种就是学校低分专业的招生计划不对所有招生省市投放,而是有针对性地投放几个竞争比较激烈或者录分并不低的省市。比如护理学专业是985高校不太喜欢又不得不开的医学类专业,因为护理学专业会大幅拉低学校的录取最低分,于是很多高校会在招生计划的分配上动脑筋。比如2024年四川大学护理学专业招生计划为105人,但只针对四川、河南、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新疆、甘肃、西藏、云南等10个省区投放招生计划,其余省市没有招生计划投放,以此来避免该专业对自身投档分拉得过低。
超短裙、多校区或多招生代码招生提分思路
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是原来被非议“超短裙”招生利用过度的典型高校,但新高考改革以后,在本科提前批禁止投放普通本科专业,只有军校、公安院校、消防院校、公费师范生、免费医学生、小语种、国家专项、航海类、定向生等专业等少数特殊招生类型可以在本科提前批招生,随着新高考在全国大面积的铺开,似乎阻碍了“超短裙”招生的出路。
其实,变种的“超短裙”招生一直存在,其隐藏性更高,但是在2024高考中已经被揭开。新高考时代的“超短裙”招生手段是如何操作的呢?很多高校不顾农村、贫困地区孩子的“死活”,将很多拉低学校录取分的专业批量放入国家专项或高校专项招生计划中,由此就会大幅减少这些专业在普通批次的计划人数甚至根本就不再有这些专业的投放计划,从而实现自己的投档分不降低的目标。
还有一种思路就是目前大家大肆热议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思路,由于学校拥有哈尔滨本部、深圳校区、威海校区等三大校区,于是学校将一些低分专业打包放在威海校区,其他高分专业放在本部或深圳校区,于是就大大提升了自己的投档分数线。但这种思路是很多高校所没有的,因为有异地校区的985高校数量并不是很多。
没有多个异地校区的高校,无法将低分专业打包放在异地校区招生来保证本部录取最低分的提升,那是否就没有办法了呢?也不然,替代异地校区专业分配的方法就是多招生代码招生。一所高校除了有主招生代码之外,还会有中外合作办学、民族班、非藏定藏就业、少数民族预科班等招生代码,除此之外,高校可以将部分专业单列出来招生,比如高学费的软件工程专业,比如重庆邮电大学其他专业在四川理科都是在本科一批招生,而唯独软件工程专业放在了本科二批,曾经的四川大学还尝试过护理学专业单独代码招生等等。
专业更名来提分的招生思路
这种方法受目前流行的“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新农科”时代的启发,在专业受到高考生及家长甚至网络舆论所冷落时,学校或相关部门就思考,将专业改一个名字来提升高考生及家长高考志愿填报时的选择热度。
这不是目前新产生的方法,但是近年的土木工程、建筑学专业遇冷,这个方法又被捞了起来。凡是关注过高校专业设置、高考志愿填报及高考招生相关资讯的网友都清楚,网络舆论也在大肆讨论土木工程专业与智能建造专业的异同,认为不同的网友觉得这是智能化的土木工程专业,因为课程安排除了土木工程相关课程之外,还有计算机、自动化、经济与管理等方面的课程;而认为“换汤不换药”的网友则认为这是给土木工程专业套的一张皮而已,与所谓的“新工科”基本上没有多大的关系。
的确,从人工智能专业的开设我们就可以看出,在计算机、电子信息领域的强势高校都没有搞明白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教育教学方向与成熟的教育模式条件下,疯狂上马的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有好多就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套皮,笔者在和很多高考生与家长沟通时强调,在目前的状况下,如果非985、211高校,也非专门某个领域的特色型高校,一律要避开各种人工智能、智能+、智慧+等这样的所谓新工科专业。
对于高校来说,当然希望自己能够录取到分数越高的学生越好,学校通过一些合理的专业优化手段来招生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伤及到学生的利益那就值得商榷了。比如本地录取率过高,这是一种明显地伤及外省市考生利益的行为,再比如将低分、不太受学生欢迎的专业全部放到提前批的国家专项或高校专项招生,这更是一种伤害农村、贫困地区学生正当权益的行为,个人觉得这样的行为应该及时终止为好。
下一篇笔者将进一步分析另外两个方面的原因,笔者所言在此只为抛砖引玉,大家可以积极友好讨论。
#教育创作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