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抑郁”的3个征兆,希望每个人都能提前了解,救自己家人一命

发布时间:2024-12-10 08:57  浏览量:5

前段时间,我得知了一个让人非常痛心的消息:

和我从小一起长大的闺蜜的爸爸(也是我的邻居),在失踪3天后,被证实是投河自尽了。

这是连我们这些旁人都不愿接受的结果,更何况是他的家人。我不敢想象,闺蜜在看到自己爸爸尸体被打捞上来的那一刻的心情,甚至不知如何安慰她,恨自己无能为力。

几天后,我的心情逐渐平复,就理性地重新思考了一下这件事。

其实,在闺蜜父亲失踪后,我们疯狂搜寻他踪迹的那几天里,我们都有猜过这个结果。因为他的家人、亲属和邻居在两年前,就发现他行为异常:

情绪不稳定,经常无来由的情绪低落或者暴躁;

精神状态不佳,常出现幻听、失眠、自言自语;

失去行动力,不做事、不出门、不社交;

躯体化症状明显,经常头痛、体重下降很快......

后来,他的状况越来越严重,他的家人才意识到不对劲,带着他四处求医,最终他被确诊为精神疾病。

可能为时已晚,治疗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就在春节期间,他开始频繁离家出走,并企图自杀。直到最后,悲剧发生。

我忍不住心想:

如果他之前就对情绪障碍有所了解,是不是在意识到自己不对劲时,就能主动寻求治疗?

或是周围的人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和支持手段,就有可能阻止悲剧发生?

虽然逝者已逝,但我依然觉得有必要写下今天这篇文章,提醒大家:

发生在父母(中老年人)身上的情绪障碍危机,比我们想象的更严重,也值得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

接下来,我就以“抑郁”为例,和大家好好聊一聊:

被我们忽视的“父母情绪障碍危机”。

请所有的父母、孩子,务必好好阅读这篇文章。

希望全天下的父母,都能好好看见和正确对待自己的情绪;也希望全天下的孩子,都能抽出一点时间和精力关心一下父母的心理健康。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家人始终是我们最深刻的情感连接,无论如何,请不要等到失去后才懂得珍惜。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都知道,这几年“青少年抑郁”越来越受关注,这是一件好事。

随着精神分析理论的普及,我们也意识到原生家庭对一个人成长的关键作用。

所以很多时候,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最终常常会归咎到父母身上。

这本身没有错。但在这个过程中,特别容易被忽略的一点是:

父母本身可能也有情绪问题,并且TA们没有能力独立解决。

其实,中老年人群一直都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预测,抑郁将成为中老年人致残的主要原因,有50%-70%的老年人因抑郁症产生继发性的自杀和自杀企图。

在心理学上,“抑郁症”被定义为一种情绪障碍,临床特征为至少2周的极度低落的情绪状态。

本文提到的“中老年抑郁症”,并非严格的学术分类,只是指中老年人群出现的抑郁症状。

有不少研究者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的抑郁症患者,在症状方面存在差异。中老年抑郁患者,更容易在以下3个方面出现异常:

(注:以下症状描述出自各期刊研究结果,仅作对照,不能作为临床诊断标准。)

1、躯体症状明显

研究发现,低龄抑郁患者多表现出轻生、易怒、攻击性等行为;而高龄抑郁患者则有更多的“精神病性症状”,如失眠、胸闷气短、全身疼痛、容易乏力、食欲和体重下降、丧失性欲等。

2、认知功能受损

一项针对重度抑郁症患者的研究发现,TA们大多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认知功能受损。其中,中年患者更容易表现为空间记忆和记忆流畅性受损。

比如记忆力减退,很难回忆起之前发生的事,即使是刚刚做过的事也没有印象;思维迟缓,学习能力显著下降,或者以往很熟练的工作突然变得很吃力等。

3、过度依赖家人

抑郁患者无法从生活中获得任何乐趣,面对以前的兴趣爱好也打不起精神,觉得一切都没有意义。

因此,低龄患者常常表现出厌学等抵触行为;但中高龄患者则更为复杂,部分人会过度依赖家人,要求伴侣或子女有更多的陪伴、对孩子的行为有更多的要求等。

比如某个案例中,一位中年男性患上抑郁症后,因为受不了噪音,他每晚都会推醒熟睡的妻子,要求她帮忙辨认窗外是否有施工,或让妻子陪他聊天......

无论是哪个年龄阶段的患者,抑郁症的发病诱因都很复杂。

一般遗传、创伤/应激事件、人格特质、思维方式等,都属于抑郁症的风险因素。

而中老年人群,在生理、环境方面,面临着一些共同风险

生理:身体机能下降;激素变化;身体出现许多小毛病、慢性病等;

环境:生活中出现了更多的压力事件。比如中年人要面对就业困难、养家负担、子女教育、赡养老人、婆媳关系等压力;老年人则需要面对退休、子女离家、配偶/好友去世、经济收入锐减等重大变化。

这些共同的风险因素,增加了个体患病的风险,导致中老年人群成为了抑郁的“易感人群”。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由于对抑郁的不了解,很多中老年人压根不知道自己生病了,或者即便察觉到不对,也会选择默默承受。

一方面,中老年人的抑郁症状,很容易被其它症状所掩盖,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比如更年期症状。受激素影响,女性在40-60岁期间会代谢紊乱、身体机能下降,产生睡眠问题,情绪也容易出现强烈波动,很接近抑郁症状;

还有中年危机,这是心理学家荣格最早提出的概念。一些研究发现,中年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方面面临着多种挑战,会出现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应激模式,表现出各种情绪、行为回避的现象。

这会导致中老年人的抑郁症状被掩盖,误以为自己只是普通的中年危机/更年期,产生误诊或是延误治疗。

另一方面,许多中老年人不能正确看待抑郁症,有强烈的“病耻感”。

有些人受时代和环境影响,担心自己被说“精神病”,所以宁愿忍着痛苦;

有些人不被伴侣和家人理解,认为这些情绪只是无病呻吟;

还有些人,能够接受孩子患上抑郁症,但在潜意识中却认为作为成年人的自己“不应该”患上抑郁症。

尤其是中老年人大多身兼多重社会角色,TA们被困在这些身份里,不敢让自己“确诊”抑郁症。

中年人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是家里的顶梁柱,不能松懈,不敢生病。

很多中年抑郁患者直到发病前,都是家人口中的完美父亲/母亲,TA们能够兼顾事业和家庭,看起来独立、坚强、无所不能。

可是这些人,却更容易将抑郁理解为“弱者”才会患上的疾病,难以接受自己脆弱的一面,所以选择回避已经出现的症状,直到出现严重的异常行为。

而有些老年人,则担心自己会给子女添麻烦,不到万不得已不愿意向孩子求助,往往容易发展成重度抑郁。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了保护家庭,疲惫的中老年人选择隐藏痛苦,但如果过度压抑,便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更大的伤害。

从患者自身角度来说,长期无视和回避自身的消极情绪,会导致TA们生活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中,很容易在某个时刻突然被刺激到,“绷不住”而直接走向极端。

曾经有个热帖名为《逛了逛妈妈的淘宝》,网友“呗苦”晒了妈妈的淘宝订单,里面有一条妈妈喜欢的丝巾,起初她只是买来保暖用,但最终她用这条丝巾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该网友在帖子里忏悔:直到出事前,全家人都没能发觉妈妈已经忍受了很长时间的失眠、烦躁和抑郁。

很多人回帖分享自己相似的经历,说处在抑郁中的父母独自忍受着折磨,直到某天猝不及防地离世。

在工作群分享这个帖子时,同事A说自己的伯母在几年前上吊自杀了,生前有很明显的抑郁迹象;同事B说好友的爸爸去年自杀了,生前确诊重度抑郁。

中老年抑郁如此普遍又严重,令我感到意外且无奈。

另一方面,从患者家人角度而言,如果不知道父母生病,孩子并不能理解TA们的行为,也给不到帮助和支持。

网友子玉的母亲在她读高中时出现“被害妄想”症状,为了不影响自己学习,她被母亲送往外婆家,直到多年后母亲再次犯病,已经长大的子玉才知道一直以来误会母亲了。

之前,她一直觉得母亲神经兮兮的,不好相处。

许多中老年人以为无视或隐瞒自己的病情是对孩子好,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家庭系统中,父母和未成年的孩子具有天然的“权力”差异,孩子能够感知到父母那些细微的情绪变化,进而受到影响。

有些孩子承担不了压力,也会出现各种情绪问题。

所以为什么之前一直流传着这句话——孩子去看医生,生病的却是父母。

电视剧《小欢喜》中,乔英子受不了母亲宋倩的过度控制,患上了抑郁症。

宋倩带英子去看医生,医生评估完英子的状况后,要求宋倩和前夫一同接受家庭治疗。

其实在之前,宋倩的行为和情绪就存在异常:

没有社交生活,和前夫关系不好,和最好的朋友也闹掰了;

她情绪很极端,很容易生气......

所以英子在和妈妈的相处中,一直都是小心翼翼的讨好状态,总害怕自己惹妈妈不开心。她长期照顾着妈妈的情绪,最终把自己压抑成了抑郁症。

即便有些孩子能够幸存,在成年后也会下意识地逃离原生家庭,远离父母。

但孩子的远离,又让父母陷入无助,进一步加剧情绪问题,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无论是出于对中老年人健康的重视、对自身父母的关心,还是为了自己、自己家庭系统的良性运转,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试着:

1、科学看待抑郁症,正视自身的情绪异常。

不少研究已经证明,抑郁症的发病基础和神经递质等生理因素高度相关。

也就是说,即便是有情绪控制能力的成年人,也不能保证可以控制自己的大脑。

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中,一位资深助产士的日常工作,是给产妇们普及生产前后的生理、心理变化,帮助她们度过产后的脆弱阶段。

但她本人却没能躲过“产后抑郁症”。

任何人都有可能患上抑郁症,这不是脆弱,不是想不开,不是钻牛角尖,这只是一种普通的、需要治疗的心理疾病。

因此,无论是中老年人自己,还是其家人,最重要的是能理性看待抑郁症。尊重TA们本人的感受,认可TA们的情绪,尽可能消除TA们的“病耻感”。

请记住,没有一种情绪是“不应该”存在的。

2、科学的治疗和陪伴,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目前临床上针对抑郁症的治疗,比较有效的是药物配合心理咨询,有时还会辅以其它疗法。

因此,如果你或家人出现了持续、长期的情绪低落,在事情变得严重前,最好尽快寻求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在治疗和恢复的过程中,亲人的陪伴也十分必要。这不仅是一种支持,还能给中老年人提供一种“价值感”,让TA们觉得自己被依赖,对病情也很有帮助。

3、为自己构建一个良好的支持系统。

这可以有效缓解抑郁情绪,预防抑郁症的发生。

支持系统可以是关系,比如家人、伴侣、好朋友;

也可以是一个让你感到舒服、有安全感的地方,比如老家,或是在家里给自己布置一个安全屋;

还可以是一项兴趣爱好,最好是选择没有评价体系的活动,比如读书、运动......

用这些支持系统为自己编织一个巨大的保护网,当你压力太大、遭遇一些困难时,它能够接住你,为你的情绪提供一个栖息之地。

希望每一位父母,都不要将自己全部投入到家庭和工作中,能适当放下那些自己压给自己的重担,过好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一味追求让孩子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北大六院儿童精神科医生林红指出:

相比一个无坚不摧的、完美的形象,或许孩子更需要一个幸福的、爱自己的父母。

当父母变得幸福时,孩子自然而然地也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生活不易,想对每位努力生活的中老年人说:

辛苦了,请照顾好自己,你的幸福也很重要。

请你务必一而再,再而三,三而不竭,千次万次,毫不犹豫地解救自己于水火中。

永远不要放弃,

世界和我爱着你。

参考文献(滑动查看)

[1]Barlow, D. & Durand, V.(2013). Abnormal psychology: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Br Med J.

[2]秦静(2016). 不同年龄抑郁症患者的发病诱因和临床特征及其治疗方案. 中国民康医学.28(14),10-11.

[3]高梅云等(2015). 青年和中年重度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特点比较. 山东医药. 55(13),13-15.

[4]《丈夫得了抑郁症后,我被中年压力撕碎》,三联生活周刊.

[5]《走进母亲的抑郁黑洞》,极昼工作室.

[6]央视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2023.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