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清明,提醒中老年:四件事记得做,尊重老传统民俗,图个吉利
发布时间:2025-03-31 15:12 浏览量:4
免责声明: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文章内容不代表平台观点。
4月4日就是清明节了,今年的清明节比较特殊,是4月4日,往年都是5日多。而且4日还是“破日”,所以很多人都看日子提前或者延后一天搞清明。关于清明节很多人都知道要扫墓祭祖,其实清明节还有很多传统的民俗和传统食俗,很多年轻人都不懂,所以中老年人要带头言传身教,让年轻人懂得并尊重老传统,也是图个吉利。
一、扫墓祭祖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是中国民间祭祖扫墓的重要时节。扫墓祭祖是为了缅怀祖先,表达对已故亲人的尊敬和怀念之情。这个习俗源于古代的封建礼制和宗族文化,人们认为通过扫墓祭祖可以传承家族血脉、感恩前人、祈求祖先保佑后代。
二、插柳条
清明节要插柳的习俗起源于古代,柳树在古代被认为具有辟邪、祈福、驱瘟的功效。因此,人们在清明节会去插柳,据信可以消灾祈福,驱除疫病。此外,柳树在春季时节会抽出嫩绿的新芽,象征着新的生机与希望,因此也寓意着新的一年将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踏青
清明节踏青的习俗源于古代,人们认为踏青可以感受春天的气息,增进身体健康,同时也是一种追求清新、愉悦的活动。在古代,踏青也被视为祛疫、驱邪的一种方式,因为春天是疫病易发的季节,踏青有助于保持身体的健康。此外,踏青也是一种户外活动,有助于人们放松心情,享受自然的美好,体验春天的生机勃勃。因此,清明节踏青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四、吃清明粿
清明节吃清明粿的习俗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特别是闽南地区。清明粿是一种以糯米为主料制作的传统食品,形状圆润,外表洁白,象征着纯洁、吉祥。人们在清明节吃清明粿有着多重寓意:一方面,清明粿的制作需要大量糯米,这种粘性的食物在农耕社会被视为“米财”,吃清明粿象征着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另一方面,清明粿在形状上有点像墓碑,吃清明粿也是一种缅怀祖先、怀念亲人的方式。因此,清明节吃清明粿已经成为了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习俗之一。
家常清明粿做法:
食材:鼠曲草、糯米粉、澄粉、肉末、春笋、香干。
1、鼠曲草洗净沥干水。
2、鼠曲草沸水下锅焯水一下捞起。(焯水加点小苏打可以起到固色的作用)。
3、准备好的鼠曲草放入搅碎机里搅成鼠曲草泥。
4、鼠曲草泥里加入适量的糯米粉、澄粉混合拌匀,揉成不沾手的面团。
5、准备馅料,热锅凉油下入肉末炒香,下入春笋丁(煮好)、香干丁一起炒香,加入少许的生抽、蚝油、少许盐调味,翻炒均匀即可。(这里做的是咸口的馅料,也可以做豆沙馅的,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调。)
6、取适量的糯米团,包入适量的馅料收口包好,然后放入模具里按压出自己喜欢的形状。
7、锅里加水煮沸,上锅大火蒸8分钟左右即可。
出锅即可享用,趁热吃软软糯糯清香美味,放冰箱保存,平时吃的时候可以煎一煎,也是非常美味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