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复旦联合解剖25名脑梗死者,惊讶发现:患脑梗的人有5个共性

发布时间:2024-11-06 14:54  浏览量:2

脑梗死,俗称“脑中风”,是中老年群体中最为常见的致死、致残疾病之一。每年有无数人因为脑梗失去生命或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疾病,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的研究团队联合进行了一项深入的解剖研究。

他们对25名因脑梗去世的患者进行了详细解剖分析,结果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这些患者虽然背景各异,致病原因复杂,但竟然都具有5个显著的共性。

第一共性:血管斑块沉积严重。解剖结果显示,所有脑梗死者的血管内壁都有大量的斑块沉积。这些斑块主要由血脂、胆固醇和钙化物质组成,长期积累使血管通道变得狭窄,血流不畅,最终导致血栓形成。

血栓一旦阻塞脑部的重要血管,会瞬间切断大脑的氧气和血液供应,导致脑组织坏死,形成脑梗。脑梗的发生更多来源于长年累月的不良生活习惯,如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和吸烟,这些行为都会加速斑块的形成,增加血管堵塞的风险。

第二共性:高血压未得到有效控制。在这25名脑梗死者中,几乎所有人都有长期的高血压病史。高血压是脑梗最主要的诱因之一。血压长期处于高水平,会导致血管内壁的损伤,使得斑块更容易沉积,同时也增加了血管破裂的风险。

脑部的血管非常脆弱,一旦压力过大,极易破裂或者闭塞,直接导致脑梗。研究显示,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并未在早期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治疗,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等到出现脑梗时,往往已经为时过晚。

第三共性:糖尿病与代谢综合征。解剖发现,这些脑梗死者中有很大比例的患者患有糖尿病或代谢综合征。糖尿病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从而加速脑梗的发生。糖尿病患者的血液往往更为粘稠,血液流动性差,容易形成血栓。

此外,糖尿病还会影响神经系统,使得患者对身体的异常信号(如头晕、肢体麻木等)反应迟钝,错失治疗的最佳时机。

第四共性:长期精神压力大。清华和复旦的研究人员惊讶地发现,所有脑梗死者在生前都经历了长期的精神压力或焦虑状态。长期的精神压力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进一步加剧血管的负担

现代生活节奏快,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往往让人忽视了自身的健康。很多脑梗患者在发病前均表现出睡眠不足、情绪波动大等症状,这些都是过度精神压力的表现。

第五共性:缺乏运动与久坐习惯。解剖分析还揭示出,脑梗死者普遍存在缺乏运动和久坐的生活方式。长期不运动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静脉回流减弱,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尤其是久坐的办公室人群,工作压力大,缺乏定期的身体锻炼,血脂、血糖水平更容易处于高位,这极大地增加了脑梗的风险。健康的血管需要通过运动来保持活力,运动不仅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还能有效降低血脂和血糖水平。

中医认为,脑梗死属于“风痰阻络”或“气虚血瘀”的范畴。中医强调气血的顺畅,认为脑梗的发生与体内气血运行不畅、痰瘀内阻密切相关。

长期的气血不足会导致血液流动缓慢,血瘀则会进一步阻碍气血的运行,最终导致脑部血管的闭塞。中医调理脑梗常通过活血化瘀、祛痰通络的方式,典型的药物如丹参、川芎等,具有疏通血脉、改善循环的功效。

西医则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了脑梗与血管健康、代谢紊乱、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在脑梗的预防和治疗中,西医强调对危险因素的早期干预,如控制血压、管理血糖、服用抗凝药物等。

对于高危人群,西医提倡通过定期体检、早期筛查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的形成,从而及早干预,降低脑梗的发生率。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等在预防血栓和动脉硬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脑梗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往往来得突然,发病后黄金救治时间非常短暂,错过最佳时间可能会导致不可逆的脑损伤,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对于具有这些共性的人群,必须时刻警惕,定期检查身体指标,及时发现血管健康问题,避免脑梗的发生。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远离脑梗的根本手段。健康的饮食、规律的运动、良好的心态管理,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习惯,实际上对于血管的保护至关重要。

通过清华和复旦的这项研究,我们更加明确了脑梗的致病因素以及预防的方向。只有从日常生活中入手,改善血管健康,才能真正远离脑梗的威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标签: 脑梗 复旦 清华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