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导演肖桂云勉励年轻人追梦:不要预设困难,放手去做!
发布时间:2024-10-18 03:57 浏览量:13
一双黑色小高跟,一袭黑色西装裙,领口上还别了一枚精致的孔雀胸针,再加上淡淡的妆容,如果不细问,哪里能看出导演肖桂云今年已经83岁了。10月12日,当她出现在中国电影博物馆举行的“光影看中国”电影讲堂时,台下200多名高校学子和影迷观众爆发出阵阵掌声。
“我这头发还是今天早上专门去理发店吹的,要对得起观众,这是对他们关心的一种回报。”肖桂云笑言,精神面貌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心态,她觉得要使自己生活的品相丰富,过好每一天。
回忆《开国大典》:
重要历史场景都是实地拍摄
说起肖桂云,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就是她与丈夫李前宽共同执导的电影《开国大典》。作为为庆祝新中国成立40周年拍摄的献礼影片,该片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角度全方位地再现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奠定共和国伟业的历史画卷,生动刻画了众多历史名人的荣辱沉浮,以雄浑凝重的艺术手法将淮海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国共和谈、蒋介石下野、百万雄师过大江、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等重要历史场景搬上银幕,既真实又富有诗情画意,充满史诗品格,堪称革命历史电影的鸿篇巨制。
在当年平均票价1元的条件下,不靠明星助阵,《开国大典》不仅票房突破1.7亿,还一举拿下第1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1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等多项大奖。
《开国大典》剧照“大家都说历史难拍,难在哪?文献资料怎么生动?里面有名有姓的重要历史人物多达138人,这在过去的电影中从来没有过。”肖桂云说,为了突破这一创作难点,当年的主创们始终抓住毛泽东和蒋介石这两个人物,要让观众感受到毛主席既是一个伟大的人,也是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在人物塑造上,坚决摒弃以往脸谱化的创作手法。“要处理这么多历史人物,我们选择以毛泽东和蒋介石为主干,以其他人物为枝干和树叶,进而组成一棵参天大树,构成一幅浓重悠长的历史画卷。”
“为了尽可能真实地再现历史,我们想到了使用真实的资料片画面,但不是简单拿来,而是把资料片和拍摄镜头有机结合。”肖桂云回忆,在资料的选择上,她和李前宽做了大量筛选和案头工作,对资料的时间和方向,镜头的大小和运用都做了许多周全的考虑。在新旧影片的衔接部分,特意做旧处理,从而有一种渐变效果,让纪录片资料与故事片镜头无缝对接。说到这里,肖桂云笑着提醒现场观众,说这次放映的是经过4K高清修复后的《开国大典》,“大家可以再检验一下效果。”
影片还有一大难得的亮点:片中所有再现历史场景的重头戏,都是在真实发生的实地环境中拍摄,因而拥有珍贵的档案价值。“我们开拍第一场戏就是在中南海,随后又在天安门城楼上还原了典礼盛况,大家可以在影片里看到80年代的天安门城楼。西柏坡、香山、上海宋庆龄故居都是实景拍摄。蒋介石逃离大陆的戏份,从溪口、宁波、杭州、上海,一直拍到南京总统府。”
生活“退而不休”:
60多岁开始学画画也不晚
9月参加长春电影节,然后赶往大连,紧锣密鼓地筹备“李前宽、肖桂云艺术展”,接着是国庆节的交响音乐会演出,再返回北京,接连参加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博物馆的放映与交流,马上还要准备11月厦门金鸡奖的“光影彩墨”的参展作品……肖桂云最近这三个月的行程,可以说是快马加鞭连轴转。
“一辈子都在工作,所以现在也没闲着。”肖桂云笑着解释,自己目前退而不休,但并非一直是这样的快节奏,而是有张有弛,闲下来也会休息和享受生活。
导演只是肖桂云的一个身份,画家则是她现在的另一重要标志。她主攻国画花鸟,多次参加国内外画展,把在大自然中观察到的千姿百态的绚丽花朵,通过笔墨定格在纸上。更令人惊叹的是,她60多岁才开始学画画。
当时,肖桂云有位朋友提议,把几位老友召集在一起,喝点茶、画点画,于是专门请了一位老师来教画画。刚开始学的时候,肖桂云虽然认真,但平时没时间练习,一段时间之后,已经落下很远了。后来,李前宽要做社会公益活动,有时候想拿肖桂云的画送人。“我想,这事麻烦了,必须有拿得出手的画。这件事对我来说是一个触动,我就开始认真练习。一旦认真以后,对绘画的兴趣、观察事物的细致和学习其他画家的精神头儿都来了,大家也说,你画得有进步。”
作为电影行业里的知名画家,学美术出身的李前宽画功了得,油画、水粉、国画都颇为精通。在肖桂云看来,李前宽绘画勤奋,作品饱含激情:拍电影时,他简单几笔勾勒,就能讲清楚镜头构图;就连别人休息时,他也能抓紧时间作画。天长日久,身为妻子的肖桂云也耳濡目染。如今李前宽已经仙逝,肖桂云除了将绘画这一爱好延续下去,还在抽空整理丈夫生前的各种美术作品,这也是对他的一种怀念。
勉励年轻人:
不要预设困难,放手去做
“你们老觉得我会养生,其实我们根本不会!”当被问及日常的保养之道时,肖桂云连连摆手,说自己是从苦日子过来的,不懂也不会养生。在她看来,乐天安命、从容面对的心态最重要。
“拍《开国大典》,我是抱着药罐子进组的。吃了一个多星期后,因为顾不上看病,也就顾不上吃药,心理压力也没有了。跟打仗一样玩命地干活,也就忘了身体还有什么病,结果最后居然都好了。”肖桂云直言,精神意念对人的状态非常重要,“有时候老想着病了,就老是病,没工夫想病时,心里反而很敞亮。”
勤奋苦干,一直是肖桂云的人生信条。当年她在丹东拍摄电影《抗美援朝》时,每天早上睁开眼,擦把脸,拿两个馒头,夹块臭豆腐,在车上吃完就能管半天。她觉得,生命在于运动,人得多动,勤快一点。“不要觉得躺平是最舒服的。我们这一代人都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把事情做好,这是我们的一辈子的生活宗旨。有时候晚上躺床上一想,我今天啥也没干,就觉得很可惜;但如果我们努力了,不是白白走过去,也不是在抱怨、不安、无聊的情绪中度过,心情就会很充实平静。”
对于年轻人,肖桂云建议,如果有梦想,就要努力去做,能否完成没关系,试过了就不会后悔。她说自己从小很内敛,只不过因为上学时排练话剧,就萌生了当导演的想法,“当时胆儿也肥,就去考了,结果还考上了,毕业以后,还干上了电影。”画画也是如此。最初她并没有梦想当画家,但努力之后,就能出现意料不到的效果。“眼睛是懒汉,手是好汉。你去执行了,就知道行不行。”
肖桂云勉励有电影梦的年轻人,不要预设困难,而是应该放手去做。她感慨现在条件太优越了,有手机、有网络就能了解一切信息。当年她筹备电影《决战之后》,去公安部看内部资料,不仅要过层层岗哨,阅览时还不能拍照,连记笔记都不行,全靠脑子记。“如果你总觉得条件差、不敢去做,那是你的思想阻碍了你。现在用手机都能拍摄、剪辑影像,所以如果大伙儿还觉得有困难,那是还没有遇到真正的困难。”
- 上一篇:陈都灵港风红裙,真的太绝了!
- 下一篇:来自鞠婧祎今天的造型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