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60秒微信语音里的“强制的爱”!
发布时间:2024-09-28 02:27 浏览量:10
开完晨会打开手机,将近10条未读微信,一看是老妈发来的语音。为了不影响周围同事,我把手机从静音调到最小一格音量——微信还不支持潮汕方言转文字,我只能耐心听了将近10分钟的语音,内容包括孙女早操比赛的表现;去附近工厂店买到又好看又便宜的裙子;邻居老乡送了一袋小生蚝,打算晚上做个蚝仔煎……
《我的岳父会武术》剧照
老妈因为是家里长女,上世纪70年代初中毕业后上了两年技工学校就到机械厂工作了。大车间里的流水线工作紧张忙碌,跟工友聊天几乎是唯一的放松方式。老妈的表达能力极强,跟什么样的人都能聊得来。
进入手机时代,老妈很少发短信,以打电话居多。后来有了微信语音,这简直是为她量身定做的社交方式。她终于不需要将自己的表达欲禁锢在文字里,每条语音都能说将近60秒。
细想起来,微信语音是个很微妙的社交设计,它比文字短信亲密,又没有直接打电话紧急。能给你发语音的人,肯定是社交距离非常近的人,对方无需担心你是否方便听语音,自顾自地抒发他/她的想法,并且知道你一定会回复。
也就是说,主动发出语音的一方,是更愿意掌握社交主动的一方,带有一丝不由分说的“强制的爱”。
《老闺蜜》剧照
双方对这种“强制的爱”的态度,往往是窥见亲密关系的一扇窗。对于情侣们来说,耳畔的恋人絮语无论是行程报备还是撒娇卖萌,都能让彼此心神荡漾。对于老夫老妻们来说,接发语音频率显著降低,发语音大概率是正在开车不便文字回复,亦或是宣泄一下文字无法表达的愤怒或嫌弃。
对于孩子和父母来说,孩子小时候常常给父母发微信,事无巨细、乐此不疲;孩子大了,主动发微信的变成父母,而孩子的回复往往只是简单的“知道了”。
我和老妈的关系变化,也反映在我对微信语音的态度上。虽然我是独生女,但我并不黏父母。选择到外省读大学,是独立自由的宣言,也带着证明“我自己可以”的赌气成分。青春时光里自顾肆意,我并不会每天都给家里打电话汇报情况,跟老妈的关系,似乎有些疏离。
后来我结婚生子,老妈来帮我带娃,我时隔10年重新开始与老妈朝夕相处,最初也是有些不习惯的。比如,我对老妈的语音轰炸颇为烦恼,毕竟在工作场合突然蹦出一句洪亮的潮汕话也是挺“社死”的,曾经也想过让老妈少给我发语音。
《烟火人家》剧照
后来,我又重新习惯了老妈在家里的絮絮叨叨,对于老妈经常给我发微信这件事,我也与自己和解了——老妈从老家热热闹闹的一大家子模式切换到每天只跟小孙女互动,其间的落差加上带小孩的辛劳,让她来到广州的第一个月就瘦了10斤。
后来,天性开朗的老妈在小区里找到了一些玩得来的伙伴,她终于在新环境里找到了社交归属感。看着她每天乐呵呵地发语音,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都很“美丽”,我总算放下心来,“社死”就“社死”吧,毕竟老妈开心最重要。
在“人均社恐”的时代,愿意主动用微信语音交流的人都是无比珍贵的。也许你会嫌他们啰唆,嫌他们不现代,对这样“强制的爱”感到一些压力,但不可否认,他们是愿意用最直接的方式关心你的人。
请不要轻易删掉那些语音记录,因为终有一天,我们的父母会老去,会离开,那些记录着他们曾经的琐碎日常和情感的微信语音,会在某一刻熨帖我们思念的悲伤,从时光深处带给我们慰藉和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