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出来的老年痴呆?医生建议:中老年人,平日不要做这些事!

发布时间:2024-09-30 15:45  浏览量:25

老年痴呆,居然可能是“愁”出来的吗,这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毕竟大家都知道老年痴呆多和遗传、年龄有关,那么究竟是哪些事情会让人愁到“痴呆”呢,今天咱们就来一探究竟。

为了让大家能更好地理解,咱们就拿一个临床案例来说明吧,这样更通俗易懂些。

这天,王奶奶照常去老年大学上课,没想到今天课还没开始,班里几位老姐妹就围在一起小声讨论起一个让人心头发毛的话题。

“你们听说了吗?最近网上都在说老年痴呆可能是‘愁’出来的,医生还说,中老年人有些事可千万不能做,做了可能会加速痴呆!”

王奶奶立刻竖起耳朵问道,她平时虽然心态挺好,但一听到老年痴呆这三个字,心里也有点打鼓:“啊,那都是什么事儿啊?”

张阿姨挠了挠头:“具体我也没听清,好像是说一些让人操心的事儿不能总做,反正医生说,得小心!”

王奶奶最近也为些琐事发愁,尤其是家里孩子工作上的事,让她心里不太安稳,可要说操心能让人痴呆,这让她真有些害怕了。

第二天一大早,王奶奶就去了医院,挂了个神经内科的号,张医生是这儿的专家,王奶奶有个什么疑难杂症都喜欢来找他问一问,这次她也不例外。

一见到张医生,王奶奶也不绕弯子,直接问道:“张医生,我听说最近网上有个说法,说老年痴呆可能是‘愁’出来的,医生还建议中老年人不要做某些事儿。”

“这到底是咋回事啊,我这心里真有点不踏实。”

张医生笑了笑,示意王奶奶坐下,耐心解释道:“王奶奶,您听到的这个说法确实有一定道理。”

“老年痴呆,或者叫阿尔茨海默病,和很多因素有关,除了遗传和年龄因素外,长期的心理压力和情绪波动也会对大脑产生影响,特别是那些让人长期焦虑、烦恼的事情。

“如果这些情绪没有及时疏解,可能会加速脑部的衰老,导致痴呆风险增加。”

王奶奶一听,脸色变得严肃起来:“那我平时为家里的事儿发愁,是不是也得小心啊,这些操心事儿到底会不会真把我‘愁’痴呆了?”

张医生点点头,接着说道:“您说得没错,长期的操心、焦虑确实会影响大脑健康,尤其是一些特定的行为和习惯,容易让人陷入恶性循环,进而增加痴呆的风险。”

王奶奶赶紧问道:“那是哪几种事儿啊,您给我详细讲讲,我好回去注意。”

张医生微笑着开始解释:“首先,第一件事就是过度操心别人的事情,很多中老年人尤其是家里孩子的事儿,喜欢操心操到事无巨细,甚至有些事明明孩子能解决,可做父母的还是放不下心。”

“这种长期的过度操心,特别是总想着控制孩子的人生走向,自己反而容易陷入焦虑,久而久之,会加速脑力的消耗。”

王奶奶点了点头,似乎一下子明白了:“哎哟,这我可得改改,我最近总为孩子工作上的事儿操心,难怪总觉得脑袋里像团麻似的。”

张医生笑着接着说道:“第二件事是过度思虑自己的健康问题,很多中老年人年纪大了,总觉得这儿不舒服,那儿有毛病,一有点小问题就开始胡思乱想,甚至怀疑自己得了重病。”

“长期处于这种自我怀疑和恐慌中,反而会让身体和心理双重负担增加,导致大脑过度疲劳。”

王奶奶感叹道:“您说得对,我那邻居老李就是这样,平时没啥毛病,结果天天自己吓唬自己,觉得得了这病那病,搞得自己精疲力尽。”

张医生点了点头,继续说道:“第三件事是过于依赖别人的意见,中老年人有时候会过分依赖家人的决策,自己什么事都不想拿主意。”

“这种情况要是持续的时间长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会慢慢退化,脑子这东西,越用才越灵光,要是不怎么用,大脑反而会衰退得更快呢。”

张医生说道:“第四件事就是过度社交,很多中老年人退休后喜欢参加各种聚会,虽然适度的社交有助于保持心情愉快。”

“但如果社交太多,特别是参与一些让人烦心、攀比的社交,反而会让自己心力交瘁,这种心理负担加上长期的情绪波动,也会增加痴呆的风险。”

王奶奶点了点头:“哎哟,看来我得控制一下自己平时的那些应酬,不能啥活动都往上凑。”

张医生笑着说道:“是啊,适度的社交是好事,但如果让自己感到累了、烦了,那就适得其反了。”

“总之,保持情绪的平衡,减少不必要的操心和焦虑,才是预防老年痴呆的重要手段。”

王奶奶长舒了一口气:“今天听您这么一说,我心里总算是明白了不少,我回去一定调整心态,别啥事儿都操心。”

关于老年痴呆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黄星瑜.老年痴呆并慢性病患者营养不良的情况及相关因素调查,中国医学创新,2024-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