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迷信!今年“寒露”是忌日,提醒中老年人:最忌讳做的4件事

发布时间:2024-09-30 20:10  浏览量:12

在阅读之前,温馨提醒您,本文仅供参考娱乐,不可迷信!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的公历10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95°时开始。寒露意味着天气渐凉,地面的露水将要凝结成霜,标志着深秋的到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寒露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它不仅指导着农事活动,也与人们的生活习俗紧密相关。

寒露这个名称形象地描述了这一时期气候的特点。随着气温的下降,夜晚的露水会变得更加寒冷,几乎接近凝结成霜的程度,因此得名“寒露”。

在古代农业社会,寒露节气是农民朋友们非常重视的一个时间节点,因为它关系到作物的收获情况以及接下来的耕作计划。

“寒露洗尽铅华,秋意渐浓时。”——这句流传千古的民间俗语,道出了寒露节气特有的清冷与萧瑟。

在2024年的寒露之日,按照传统习俗与民间信仰,这一天被视为一个特殊的“忌日”。尤其对于中老年人而言,更应格外注意,避免触犯某些忌讳,以保平安健康。

一、忌早出晚归,顺应天时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忽略了古人的智慧与自然的节律,而一句“忌早出晚归,顺应天时”,恰如一股清流,提醒我们回归生活的本真。

《黄帝内经》中那段经典的教诲——“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不仅是对季节变换的细腻观察,更是对健康生活方式的深刻洞见。

当今社会,随着寒露节气的悄然而至,气温渐凉,早晚温差悬殊,这对于身体机能逐渐衰退的中老年人而言,无疑是一大挑战。

“寒露不露脚”这一民间俗语,形象地道出了保暖的重要性,尤其是脚部的保暖,被视为防止寒气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想象一下,清晨的露珠还挂在叶尖,中老年人若匆忙出行,不仅易受寒风侵袭,还可能因地面湿滑而增加意外风险。

在这样的时节,我们不妨借鉴历史名人的养生之道。比如,宋代文豪苏东坡,他虽一生颠沛流离,却始终保持着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常在书信中提及遵循四时变化调整作息,强调“以自然为师,以天地为庐”。苏东坡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对外界的适应,是维护身心健康的不二法门。

对于现代中老年人而言,“顺应天时”不仅是一种生活哲学,更是一种科学的生活方式。这意味着,在寒露时节,应适当调整日常作息,避免在清晨寒气最重时外出,晚上也应尽早回家,享受家庭的温暖,减少不必要的户外活动,以免遭受寒气的侵扰。

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进行室内锻炼,如太极、瑜伽,或是品茗读书,享受一份难得的宁静与自我提升。

遵循自然规律,适时调整生活习惯,不仅能够增强身体抵抗力,更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与呵护

二、忌过度劳作,修养身心

在人生的长河中,我们总在追寻那份难以言喻的平衡,既要在世事纷扰中奋力前行,又需懂得适时停歇,以养蓄锐。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其传世佳作《暮江吟》中,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绝美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壮丽变换,更寓含了人生哲理——于日暮时分,万物皆归宁静,人亦当效仿自然,学会放慢脚步,享受那份难得的宁静与和谐。

寒露一至,天地间仿佛被一层淡淡的凉意所笼罩,万物开始收敛其生机,准备迎接冬日的沉寂。

此时此景,古人智慧告诫我们:“寒露到,人亦收”,意味着人体也应顺应季节的变化,减少无休止的劳作,转而注重身心的修养。

中老年人,作为生命之树历经风雨后的智者,更应深刻理解“过犹不及”的道理。过度劳作,如同在寒风中摇曳的烛火,虽一时明亮,却易耗尽元气,损害健康之本。

民间那句朴实无华的谚语“寒露到,割谷忙;霜降后,拔萝卜”,在提醒农人把握农时、勤劳耕作的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学——即便面对再紧迫的任务,也需“量力而行,劳逸结合”。这不仅是对身体的呵护,更是对生命尊严的尊重。

回望历史长河,古今中外不乏因过度劳累而英年早逝的悲剧,亦有许多智者通过修养身心,达到了事业与健康的双赢。

对于中老年人而言,适当休息,不仅是身体上的需求,更是心灵的呼唤。在闲暇之余,或品茗读书,享受那份超脱世俗的宁静;或散步林间,聆听自然的声音,让心灵得到真正的释放与净化。

保持身心愉悦,方能在人生的下半场,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和健康的体魄,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三、忌饮食寒凉,温补为宜

在四季轮回的微妙变迁中,寒露作为深秋的节气,不仅标志着自然界由凉转寒的转折点,也是人体养生保健的重要时期。

《本草纲目》这一古老医学典籍,以其深邃的智慧告诫世人:“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这句话精炼地指出了寒露时节饮食调养的核心原则——避免寒凉,倾向温补。

在古代,人们深谙天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深知“天人合一”的道理。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有诗云:“饮食以时,身必无疾。”强调饮食需顺应季节变化,方能保持身体健康。寒露时节,天地间寒气渐盛,人体亦易受寒邪侵袭,尤其是中老年人,体质渐弱,更应谨慎对待饮食,以免寒凉之物伤及脾胃,引发腹泻、腹痛等不适。

“寒露吃芝麻”,这一流传千年的民间习俗,蕴含了深厚的养生哲理。

芝麻,性平味甘,不仅能润燥滑肠,还能补肝肾、益精血,是中老年人此时节不可多得的温补佳品。正如古籍所载,芝麻之温润,能有效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为身体筑起一道温暖的屏障。

民间谚语“秋不食瓜,冬不藏病”也道出了寒露后应避免食用生冷瓜果的道理。瓜类多属寒凉,此时食用易伤脾胃阳气,影响身体健康。

相反,选择温补食物,如红枣之甘甜,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山药之温和,可健脾益胃、助消化;加之芝麻的滋养,三者合力,既能抵御秋寒,又能滋养身体,实为寒露时节饮食的上佳之选。

再讲一则古代小故事,相传唐代名医孙思邈,在深秋时节,常嘱咐村民多食用温热食物,尤其推崇芝麻粥,认为其既能润燥,又能温补,对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大有裨益。这一习俗流传至今,成为许多人寒露时节的饮食习惯,验证了古人的养生智慧。

在寒露这一关键时期,中老年人尤应重视,通过合理调整饮食,选择温补食物,如红枣、山药、芝麻等,以滋养身体,抵御寒邪,从而享受健康、舒适的秋季生活。

俗语说得好:“寒从脚下起,病从口中入”,让我们从每一口食物做起,智慧养生,迎接每一个美好的明天。

四、忌情绪波动,保持平和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云:“秋三月,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此言深意远,恰似秋日之景,落叶纷飞,万物归宁,人之情绪亦应随之收敛,趋于平和。

在寒露这一时节,大自然以其独有的方式,缓缓收起夏日的热烈,阴气渐盛,阳气内敛,天地间弥漫着一股沉静之气。

人体亦顺应天时,阳气内藏,若情绪波动过大,无异于逆天而行,易致气血逆乱,身体受损,尤其中老年人,体质渐弱,更需谨慎。

古人云:“寒露心不静,寒冬病缠身”,此谚语流传千古,蕴含着深厚的养生智慧。

它告诫我们,在寒露时节,若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任由情绪如秋风中的落叶般纷扰不定,那么到了严冬,病痛便如影随形,难以摆脱。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如同永不停歇的旋涡,将人们卷入其中,难以自拔

压力山大、焦虑不安成了许多人的常态。然而,在这寒露之际,我们更应学会放慢脚步,给自己的心灵放个假。

不妨借鉴古人的智慧,采用冥想之法,闭目养神,深呼吸,让心灵随着呼吸的节奏慢慢沉静下来;或是漫步于林间小道,聆听落叶与风的私语,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让心灵得到真正的释放和安宁。

散步,这一看似简单的活动,实则蕴含着巨大的养生功效。它不仅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更能在行走间,让人的思绪得以整理,情绪得以平复。

正如那句俗语所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在寒露之日,何不借此良机,与家人或朋友一同漫步,享受这份难得的宁静与温馨?

2024年寒露之日,中老年人应忌讳早出晚归、过度劳作、饮食寒凉以及情绪波动。

这些忌讳并非迷信,而是基于传统习俗与民间智慧,旨在帮助中老年人顺应天时,保持身体健康。

这些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还需根据个人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