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睡梦中大喊大叫、拳打脚踢,可能是这种病的高危预警

发布时间:2024-10-01 00:29  浏览量:14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目前全球估计有帕金森病患者500万。在我国,65 岁以上人群总体患病率为 1700/10万,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国可能成为帕金森病人口的世界第一大国。

如何识别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由于黑质(位于脑干的富含黑色素细胞的核团)发生病变,无法正常分泌多巴胺而导致的。200年前,英国内科医生詹姆斯·帕金森在自己住所楼上观察到了几个邻居肢体抖动、走路姿势前倾、动作缓慢,这让他意识到了这种新的疾病。

当年詹姆斯·帕金森医生观察到的主要运动症状仍是诊断帕金森病的门槛。其中动作缓慢是最关键的表现,患者可以感觉到刷牙、打鸡蛋、擀饺子皮等精细动作不灵活,走路时手臂不会自如摆动,写字变小,表情变得平淡等。很多患者会出现手的颤抖,术语称为震颤,但这并非是所有帕金森病患者必备的特点。

有些患者就仅有肢体的僵硬感,没有震颤,被称为非震颤型帕金森。随着病程的进展,患者逐渐会出现走路不稳,容易摔倒,最终不能独立行走,需要依靠轮椅或卧床。在没有发现左旋多巴之前,患者的症状发展迅速,极为痛苦。

此外,帕金森病还具有很多非运动症状,包括嗅觉失灵、情绪低落、睡眠问题、智能减退、小便频急、顽固性便秘等。如果说帕金森病是一幅拼图,每个症状都是拼图的一小块,那么这幅拼图已经由几块变成了几十块。随着我们认识的不断深入,帕金森病的概念逐渐从一个单纯的神经科疾病,扩展为全身多个部位受到牵连的系统性疾病。

在前面提到的非运动症状中,有些是在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出现之后发生的,例如智能减退。有些则早在帕金森病运动症状出现之前就表现出来,例如便秘、情绪低落、嗅觉失灵。有一种睡眠障碍表现为在睡梦中大喊大叫、拳打脚踢,仿佛做噩梦一般,可能打伤自己或同床的人,甚至于从床上掉下来。称之为快动眼期睡眠行为障碍,简称RBD,经常早于帕金森病数年甚至十余年发生。是当前非常重视的一种早期临床现象,认为是帕金森病的预警征象。

如何治疗和管理?

一旦确诊帕金森,何时用药是患者和医生最关心的问题。201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制定了最新版《中国帕金森治疗指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内科陈生弟教授表示,新指南强调了尽早治疗的必要性和关键性。指南提出,“疾病一旦发生,将随着时间推移而渐进性加重,有证据提示,疾病早期阶段病程进展较后期快。因此一旦早期诊断,即应尽早开始治疗,争取掌握疾病的修饰时机,对今后帕金森整个治疗成败起关键性作用。”

研究发现,非药物治疗对该病的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新版指南强调了在疾病早期要对患者进行宣教,使其认识和了解疾病,并强调营养支持、运动锻炼,以及社会和家人对患者的理解、关心与支持的重要性。

由于恐惧左旋多巴带来的“长期运动并发症”,尤其是“异动症”问题,患者往往不愿早期接受左旋多巴治疗,而临床医生也多主张尽可能推迟应用左旋多巴。但最新研究证据表明,早期应用小剂量左旋多巴(≤400 mg/d)并不增加异动症发生。为了解除患者和医生对左旋多巴的“恐惧症”,新版指南明确指出小剂量应用左旋多巴的安全性。强调应坚持“剂量滴定”以避免产生药物急性不良反应,力求实现“尽可能以小剂量达到满意临床效果”的用药原则,避免或减少运动并发症尤其是异动症的发生。

尽管目前帕金森的治疗手段多样,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运动疗法、心理疏导及照料护理等,且药物品种也比较丰富。但目前应用的治疗手段,无论是药物或手术治疗,都只能改善患者的症状,并不能阻止病情发展,更无法治愈。因此,新版指南再次强调“治疗不仅要立足当前,且需要长期管理,以达到长期获益。”帮助患者和家属正确对待疾病,鼓励、增强及维持患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及必要的抗抑郁治疗,对于消除悲观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整理自:健康中国、医师报)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