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子刊:负面信息千万少看!负面信息与心理,二者双向因果
发布时间:2024-12-03 11:10 浏览量:7
前不久,报道了香港大学研究团队的一项重要发现。研究指出,对于50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体,使用互联网与较低的抑郁症状、更高的生活满意度以及更好的自我报告健康状况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
然而,阅读过这篇报道的读者纷纷留言,表示虽然上网有其益处,但最关键的还是浏览哪些内容。
的确如此。
就在该研究发表后的三天,伦敦大学学院的Tali Sharot和Christopher A. Kelly组成的研究团队,在《自然·人类行为》期刊上发布了另一篇相关研究。
他们通过一系列小型实验发现,心理健康较差的个体在网上活动时,往往倾向于接触负面信息,且这些信息会加剧他们的负面情绪和心理健康问题。简言之,情绪健康与浏览信息的情感属性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更为鼓舞人心的是,研究者提出了一种潜在的解决方案:他们发现,通过为网页信息添加情感标签,能够帮助参与者更倾向于选择浏览正面内容,从而有效改善其情绪和心理健康。
在这个互联网无所不在的时代,网络已深深融入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社会负担。尽管许多人认为互联网及社交媒体是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元凶,但不同的科学研究结论却不尽相同。前面提到的港大研究表明,适度使用互联网反而有益身心健康。
Sharot和Kelly在回顾已有研究时发现,过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上网的时长、频率以及检索行为等层面,鲜有研究探讨浏览具体内容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尽管如此,研究者认为,消极的心理状态可能会促使人们主动寻找更多负面信息,进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加重消极情绪。而在当今互联网日益普及的背景下,了解这种机制至关重要。
为了揭示这一机制,Sharot和Kelly设计了4个实验。
第一个实验包含287名参与者,要求他们在五天内每天自由上网20分钟;第二个实验则招募了447名参与者,且他们在一天内自由上网30分钟。
研究人员随后对参与者浏览的网页进行情感分析,并测量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
结果显示,那些倾向于浏览负面信息的参与者,其心理健康状况较差。而浏览正面信息则与心理健康状态无关。
由于情绪和心理健康存在紧密联系,Sharot和Kelly进一步探讨了上网浏览内容是否与情绪变化相关。
他们要求受试者在浏览网页前后分别报告情绪状况。分析结果表明,在上网之前情绪较好的参与者,浏览负面信息的频率较低,而这些参与者在上网后报告的情绪状况也较好。
随后,Sharot和Kelly继续基于前两个实验,进一步探讨情绪变化与上网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
实验3招募了102名受试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55人浏览负面内容,47人则浏览中性内容。结果显示,浏览负面内容的受试者情绪较为低落,且这些人随后的浏览行为也更倾向于负面内容。
这表明,情绪与浏览行为之间确实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面对这一恶性循环,Sharot和Kelly提出了解决方案:通过网页插件为信息添加情感标签。
具体而言,网页内容后方会显示三种表情符号,分别代表“感觉更糟”、“中性”和“感觉更好”,旨在提示用户该网页可能带来的情感反应。
在实验4a中,109名受试者被分为两组,一组浏览带有情感标签的网页,另一组浏览无标签网页。实验结果显示,看到标签的受试者浏览负面信息的次数显著减少,表明情感标签能够有效减少负面信息的接触。
在随后的实验4b中,200名受试者继续参与标签干预实验。研究发现,当受试者看到标注为“积极”或“中性”的内容时,他们的情绪明显改善,且更倾向于浏览正面内容。
总的来说,Sharot和Kelly的研究表明,网络信息内容的情感属性不仅能够反映我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还能直接影响我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接触负面信息可能加剧负面情绪,而情绪恶化又会促使人们浏览更多负面内容,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幸运的是,研究人员提出的简单而有效的解决办法——为网页内容添加情感标签,能够帮助人们减少负面信息的接触,进而改善情绪和心理健康。
如果国内各大互联网平台能够采纳这一方法,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们因网络负面信息而产生的情绪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