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是“累”出来的?医生建议:中老年人不要做这2项运动

发布时间:2025-04-08 15:38  浏览量:11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一位65岁的老工程师,在晨跑时突然倒地,抢救无效。家属错愕:他一直坚持锻炼,怎么会心脏病?

看似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否真的适合每一个人?

中老年人锻炼,是为了健康。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一些被大众推崇的“养生运动”,对心脏早已不堪重负的人而言,可能恰恰是诱发猝死的“最后一根稻草”。

那些因劳累、过度消耗而悄然累积的病变,正在积蓄能量,等一个机会引爆。

心脏病,真的是“累”出来的吗?

这不是一句比喻——而是冷冰冰的生理现实。

在西医视角中,心脏是一台泵,一天不停跳动10万次,年复一年地完成着血液循环的使命。多数人以为,只要没有胸痛、没有喘不过气,就说明心脏“没问题”。

但心力衰竭、冠心病、心律失常,往往并非突发,而是长年累月的“积劳成疾”。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统计,我国心血管病患者已达3.3亿,几乎每3位成年人中就有1人受影响。

其中,中老年人是重灾区。

而令人警醒的是,很多患者曾是运动爱好者。

他们的心脏不是因为“懒”,而是因为“太勤奋”而倒下的。

中医典籍《黄帝内经》里早就提到:“劳则气耗,耗则心伤。”意思是,过度劳作、情绪波动、体力透支,都会耗散人体的“心气”。

“心主血脉”,心气一旦虚损,血液运行就会紊乱,久之则出现心悸、胸闷、乏力等症状。

更严重者,突发心痛而卒。

这与现代医学中的“慢性心肌缺血”不谋而合。

很多患者在发病前并无明显不适,直到一次剧烈运动、情绪波动,才引发心脏电活动失控,导致猝死。

清晨的空气清新,公园里满是挥汗如雨的身影。很多人喜欢早晨空腹跑步,以为这是最健康的生活方式。

然而,心内科医生却持不同意见。

凌晨4点到6点,是人体交感神经最为兴奋的时段,血压容易升高,血管收缩加剧,血液黏稠度高,是心肌梗死的高发期。

早晨空腹跑步,会加重心脏负担,尤其是在寒冷季节、空气湿度大、夜间休息不佳的情况下,更容易诱发心绞痛、心律失常。

一项发表于《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的研究指出,晨跑者在心脏事件中的风险,明显高于午后或傍晚锻炼者。

广场舞、健身操、HIIT,近年来成为中老年群体的新宠。

它们节奏快、消耗大、气氛热烈,看似是“燃脂神器”,却暗藏杀机。

高强度运动一方面会急剧提升心率,造成心肌耗氧量激增;另一方面,若本身存在动脉粥样硬化,剧烈运动可能导致斑块破裂,引发心梗或猝死。

尤其是那些平时缺乏运动的人,突然“补课式”地猛练一番,反而最容易出事。

心脏,怕的不是运动,而是“突击式的逼迫”。

年龄本身就是一种风险。

随着年龄增长,心肌细胞逐渐减少,心脏的弹性下降,动脉壁变厚变硬。

加上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普遍存在,心脏的供血能力与调节能力都在下降。

中老年人往往还伴有长期的压力积累、睡眠障碍、情绪不稳等问题,这些因素在中医里称作“肝郁化火、火扰心神”,容易导致心神不宁、心悸烦躁,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

他们的心脏,看似在正常运转,实则已是“风中残烛”。

很多人误以为,心脏越练越强。其实,心脏不是肌肉训练那样越用越灵。

它既需适度刺激,也需规律节奏。

合适的运动,应该是:

· 中等强度: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70%为宜(最大心率=220-年龄)

· 持续时间不宜过长:30分钟左右即可,避免疲劳

· 频率稳定:每周3-5次,坚持比猛练更重要

中医讲“动静结合”“以静养神”,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养生功法,动作柔和、呼吸协调,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对心脏的调养尤其适宜。

养心,不在于多动,而在于动得合适。

睡眠剥夺
长期熬夜、睡眠不足,会导致交感神经持续兴奋,心率升高,夜间无法“降频休息”,等于让心脏“连轴转”。

情绪压抑
中医认为“怒伤肝,悲伤肺,忧思伤心”,情绪的长期压抑,会损耗心气,易发生心律失常、胸闷心悸。

过度进补
很多中老年人喜欢补品,尤其是含有高糖、高脂的“营养品”,实则加重心脏负担。

补错了方向,等于“灌油灭火”。

用力排便
听起来荒诞,但真实存在。用力排便导致腹压升高,可能引起心率骤变,甚至诱发猝死。

尤其是便秘者,要警惕。

不要盲目追求“运动打卡”式的健康感。

中老年人的锻炼,应从“挑战极限”转向“养护内在”。

过犹不及,是心脏的最大敌人。

建议:

· 清晨锻炼改为上午9点后,气温升高、血压平稳时

· 运动选择以缓和为主,如快走、太极、瑜伽

· 关注身体信号,如胸闷、气短、乏力、头晕,不能强忍

· 每年进行一次心电图、心脏彩超、血压、血脂检查

· 饮食清淡、作息规律,减少夜间精神刺激

心脏,不是靠拼搏赢来的,而是靠尊重规律、顺势而行养来的。

最后的提醒

心脏病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长期积累”的。

那些看似健康的习惯,如果用错了方式,反而成为慢性消耗的“隐形刀锋”。

心脏从不喊痛,但一旦喊出来,往往已经“来不及”。

在这个快节奏、压力重的时代,中老年人更应学会“慢下来”,不是不动,而是以更智慧的方式,去动。

别让“运动”变成了“心脏的负担”。

中文信息来源

1.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

2. 《黄帝内经》·素问篇

3.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ournaloftheAmericanCollegeofCardiology)2021年研究数据

4.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老年人运动健康指南(2020版)

5.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发布的《中老年人心脏猝死风险与运动关系研究》

6. 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中医心气虚证现代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