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忠告:在家测血压,避免这5个常见误区,中老年人多加留意
发布时间:2025-04-17 12:28 浏览量:11
高血压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已达27.5%,而6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更是超过50%。
随着居家自我健康管理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家庭配备了电子血压计,但在家测量血压的准确性却常常受到忽视,导致误诊、漏诊问题频发。
医生反复强调:不规范的血压测量,等于白测。很多中老年人在家自测血压时,不自觉地犯了不少错误,这不仅影响治疗方案的制定,还可能耽误病情控制。
作为一名长期在三甲医院高血压专科门诊坐诊的医生,我必须郑重提醒大家,如果你也习惯每天在家测血压,请务必避开以下五个常见误区。
第一个误区:刚起床就测血压,数据失真
许多患者一醒来就迫不及待地拿起血压计测量,但这个时机极不科学。刚起床时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血压波动大,极容易导致测量结果偏高。
正确做法是:起床后排空膀胱,休息5~10分钟,在安静状态下进行第一次测量。建议每天固定时间段测量,例如早上6点半至7点半之间,晚上则在睡前30分钟左右。
第二个误区:坐姿不对、手臂悬空,导致读数飘忽不定
在门诊中,我经常看到患者把血压计绑在手臂上,肘部却悬空,有的甚至翘着腿、靠着沙发测血压。这些不规范的姿势是造成血压波动大的“元凶”。
测量时应保持坐姿端正,背部靠椅,双脚平放地面,手臂与心脏保持同高,手臂自然放松平放于桌面。使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比腕式更为准确。
第三个误区:连测三次取最高或最低值,忽视平均值的重要性
有些人见到第一次读数偏高或偏低,立即再测几次,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数字作为结果。这种做法极易误导医生判断病情。
标准做法是连续测量两次,间隔1~2分钟,取其平均值作为当天的血压记录。若两次结果相差超过10mmHg,应再测一次,取后两次平均。
第四个误区:血压计未定期校准,误差越测越大
很多家庭购买血压计后几年不换,也没有进行校准,导致仪器内部传感器老化,结果偏差严重而不自知。
国家标准规定,电子血压计每半年至一年需进行一次专业校准。可以拿到正规医疗机构或生产厂家指定的服务点进行维护。
第五个误区:测量前饮茶、抽烟、运动,影响读数
不少中老年人喜欢清晨锻炼完马上测血压,或者刚喝了咖啡、抽了一根烟就开始测量。这些刺激因素都会使血管收缩、心率升高,从而造成血压升高。
建议测量前30分钟内避免剧烈运动、饮用含咖啡因饮料、吸烟。保持安静、情绪稳定是获取准确血压值的必要前提。
测血压不仅是一个动作,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血压管理的关键不是“知道得多”,而是“做得对”。尤其中老年人群,血压波动很可能是脑卒中、心肌梗死的前兆信号,任何细节都不能掉以轻心。
高血压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疏忽与麻痹。如果长期忽视测量误区,轻则导致药物剂量调整不当,重则引发靶器官损伤。研究表明,每升高10mmHg收缩压,脑卒中风险增加20%~30%。
在治疗方面,西医药物治疗依然是主流,如氨氯地平、缬沙坦、贝那普利、利尿剂等,但药物使用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随意增减剂量。
切忌凭血压计数据自我判断是否停药改药,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
不能忽略的是,中医养生在高血压管理中也有独特价值。
中医认为高血压多属肝阳上亢、阴虚阳亢、痰湿中阻等证型,常用中药材如钩藤、天麻、决明子、杜仲、桑寄生等具有辅助降压的作用。但中药调理需辨证施治,切勿随便泡水喝,容易适得其反。
生活方式干预是控制高血压的根本措施。限盐控油、规律作息、适量运动、减重控糖、多纤维低脂饮食,这些听起来简单的建议,真正坚持下来的人却不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明确指出,成人每日盐摄入应控制在5克以下,而我国平均摄盐量仍高达10.5克。
中医强调“治未病”,现代医学则讲“一级预防”。两者殊途同归,核心都是:早发现,早干预。
血压控制不是一天的事情,而是一辈子的修行。我们不缺血压计,不缺药品,我们缺的是对健康的敬畏与对细节的坚持。
作为医生,我想说,真正的好血压不是在医院压下来的,而是在生活中稳出来的。
请记住,血压是身体健康的“晴雨表”,测得准,调得稳,才是对自己最负责的态度。
写在最后,给广大中老年朋友几点温馨提醒:
每天测血压,不等于每天都要换药。
偶尔一次偏高,不代表就要加药。
真正值得警惕的,是数据持续偏高或波动剧烈。
血压的稳定,离不开你每天多花的那几分钟。
愿每一位患者都能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我们医生,永远是你们的后盾。
参考文献:
[1]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R]. 北京: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3.
[2]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3]周红,王玉,张小玲. 家庭自测血压的规范化管理现状与对策[J]. 中国全科医学,2024,27(12):1456-146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