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寒衣节是凶日,提醒中老年人:1不早、2不穿、3不去、4不吃!
发布时间:2024-10-30 02:02 浏览量:13
导读:今年寒衣节是凶日,提醒中老年人:1不早、2不穿、3不去、4不吃,牢记忌讳!
寒衣节,古称“十月朝”,正值霜降节气,昼夜温差变大,秋老虎余威犹在,天气凉爽少雨。时人云:“秋去冬来寒衣节,万物销残日渐少。”此时,正是民众为已逝亲人送寒衣之际,亦是慎终追远之时。民谚道:“寒衣节送寒衣,子孙情意长。”此传统自古传承,为中华文化孝道之体现。
寒衣节与清明、中元并称三大祭祀节日,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农历十月初一,老少皆备,寒衣送故人,表达追思怀念之情。唐诗有云:“霜降凋零万物催,寒衣一送秋风来。”在这干燥少雨的时节,添衣保暖,人心思故,以示孝心,传承伦理。此风俗绵延千载,承载着敬祖孝亲的传统美德。因此,老人们会提醒我们,今日是"寒衣节",无论多忙,都要提醒牢记:1不早、2不穿、3不去、4不吃,老传统莫忘。建议了解,别因无知触了“霉头”。
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是我国传统祭祀节日之一。在这一天,人们焚香烧纸,为已逝亲人送去御寒之衣,表达追思之情。古人云:“十月朝寒衣送,阴阳两界情相通。”此时节,亦是告诫世人冬寒将至,需备寒衣以防寒。
农历十月初一,乃寒冬之始,古有授衣、祭祀、开炉等习俗。妇女们取出棉衣,送予戍边徭役的亲人,渐而扩展为向祖先、亡人赠送御寒之物。俗话说:“十月初一寒衣到,祭祀不忘古风貌。”此节日彰显了慎终追远的孝道传统,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寒衣节源于周朝,《诗经·豳风·七月》有言:“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古时九月添衣,因十月寒意更浓,宋朝遂将此习俗移至十月初一。民间将寒衣节与清明、中元并列,称为三大“鬼节”,体现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与敬重。古往今来,此传统习俗延续不衰,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与人文关怀。
今年11月1日,适逢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干支为甲辰年、甲戌月、己巳日。十二建除中,此日为“危日”,正所谓:“建满平收黑,除危定执黄”。危日为黄道吉日,古人虽称其“危”,却仍有吉意。
古籍有云:“除危定执黄”,十二建除日分为黑道凶日与黄道吉日。危日虽属黄道,寓意中却含危险之意。《说文解字》载:“危,在高而惧也。”古人云:“站得越高,摔得越惨。”故危日之名虽吉,实有凶险之意,令人慎之。
危字之解,源自“厃”与“卩”,象征高处惊惧。一人立于山崖,一人跪止其前,意为“在高而惧”。此寓意深远,提醒世人临危勿惧,戒骄戒躁。俗语云:“高处不胜寒”,亦有此意。
寒衣节逢危日,虽为黄道吉日,然寓意深刻。人当自警,慎重行事。节日传承孝道,祭祖追思,宜心怀敬畏,谨守传统。危日虽吉,亦需警惕,方能平安度过,家业兴旺,四季安康。
故,今日农历十月初一是“寒衣节”,恰逢“凶日”,提醒中老年人,有空没空,牢记:1不早、2不穿、3不去、4不吃,老传统莫忘!下面来看看老祖宗咋说,是否有道理!
“早清明,晚十一,不早不晚七月半。”民间有此古训,清明需早,寒衣宜晚。11月1日,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不宜早起祭扫。古人云:“寒衣节不宜晨祭,宜待日高。”此时霜降,秋老虎未尽,昼夜温差大,气爽风凉,少雨干燥。
寒衣节是为逝去先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不仅祭拜亲人,亦祭祖先。坟地多在荒野,早晨霜露未消,道路湿滑难行,故祭扫应待太阳升起,方为合宜。俗语云:“晚寒衣,阳气尚存。”日出后进行祭祀,温暖舒适,更为适时。
寒衣节虽宜晚祭,但不可过迟。古谚道:“早清明,晚寒衣。”冬季来临,天寒地冻,阴气渐重,傍晚祭扫可避晨寒,阳气尚存。然太晚亦不可,天黑路远,山路崎岖,易生意外。故祭扫宜适时,不可贪晚,以免寒冷侵袭,保身为要。
那么,寒衣节什么时候上坟最合适?
焚烧寒衣,或于坟前,或于门前,各地习俗不同。雁北及晋中平遥等地,妇女傍晚于门外放声大哭,临县旧有诗云:“粘纸成衣费剪裁,凌晨烧去化灰埃。御寒泉台果否用?但闻悲声顺耳来。”此诗描绘寒衣节情景,亦质疑其传说效应。
寒衣节上坟,通常选在农历十月初一,时间上分为上午和下午两种情况。若于上午祭扫,讲究阳气充足,宜在太阳最旺时,九时至十一时。古人云:“阳气最旺,祭祖宜昌。”此时祭拜,亦显敬重之意。
若选在下午祭扫,时间较为灵活,但不宜过晚。一般于三时至六时之间,太阳尚未落山,光线明朗,适合祭拜祖先。俗语云:“晚寒衣,不宜太迟。”此时祭扫,既避晨寒,亦保安全。
上坟之地多为人迹罕至之处,太晚则不安全,且十月天气寒冷,晚间气温更低,易致伤风。老人云:“太晚上坟,寒气侵人。”上坟时,应遵循当地政策,有禁烧纸钱之规者,当遵守之,以免引火灾。若可烧纸,祭毕须确认火源彻底熄灭,文明祭祀,慎终追远,传承孝道。
寒衣节,乃慎终追远、传承孝道之日,故穿戴当庄重肃穆。霜降节气,秋老虎未尽,昼夜温差大,气爽风凉。此时衣着,宜温暖舒适,忌大红大紫及过于艳丽之服饰,以免招老人厌烦。古人云:“衣冠整洁,方显孝心。”
寒衣节正值冬月开启,寒气渐重,着装需合时宜。暴露衣物与寒衣节不符,亦有失礼仪。我国礼仪大国,穿衣颇有讲究,老人寿辰、新婚庆典,皆着喜庆服饰;而吊孝、上坟,则以朴素为宜。此风俗虽无科学依据,却表敬重之心。
寒衣节祭扫,衣着宜素,颜色以黑、白、棕色等暗色系为主,不宜太短太露。古谚云:“素衣孝服,表敬祖先。”此乃礼仪之道,亦是对先人的尊重。节日当日,着装庄重,方能显孝道之诚,敬祖之心。
寒衣节将至,农历十月初一,正值秋冬交替,寒气渐重,霜降之时,早晚水边阴寒尤甚。秋末冬初,水边泥泞湿滑,能见度低,行走易生意外。民间有言:“寒衣节,早晚莫近水边”,乃为防阴气侵袭,保障行路之安。
送寒衣之俗,亦有诸多讲究。民间常于十字路口焚烧五色纸,象征布帛,救济绝户孤魂。女儿焚烧寒衣,多于自家附近十字路口,画圈焚烧,以示烧与亲人,外人莫扰。此举寓意深远,传达孝敬之心。
寒衣节时,十字路口祭祀者多,尤其早晚,风寒料峭。俗话云:“十字路口阴风寒”,此时徘徊于此,易踩纸钱,心生不适。故劝人,寒衣节莫在十字路口久留,以免寒风侵体,扰心神。
不同地域,祭祀习俗亦有异同。或子或女,皆可送寒衣,以表孝敬。古人云:“儿女同心,祭祖无别”。今观念渐变,独生子女家庭,儿女同担祭祖重任,彰显亲情之厚。总之,寒衣节祭祀,无论子女,皆可寄托哀思,传承孝道。
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秋冬交替,天凉霜降,宜素净。民间有言:“无鳞鱼不上正席”,鱼象征年年有余,寒衣节食鱼讲究全须全尾,尤其祭祀时,更忌无鳞鱼上桌。此俗传承久远,寓意富贵长久,敬祖慎终。
寒衣节不宜大鱼大肉,秋冬之交,秋燥明显,饮食宜清淡。祭祀之日,讲究庄重肃穆,过于油腻饮食,饮酒作乐,皆与节日氛围不符。古人云:“食忌肥腻,祭祀更需素净”,此乃敬重先人之意。
祭祖时,供品未拜完不可食用,俗谚有云:“饿死不吃坟前供”。供品象征对祖先的尊重与思念,未祭祀完即食用,有失礼仪。正如餐桌文化中长幼有序,供品需先祭祖,再由后人享用,方显孝道之诚。
供品在祭祀中赋予特殊意义,体现敬祖之情。古人家家户户,尽拿佳肴美味祭祖,表达尊敬。供品未祭完即食,视为亵渎。祭祀既为追思先人,亦为传承孝道,敬祖心意,亘古未变。
总结:今年寒衣节“凶日”,无论多忙,再次提醒牢记:1不早、2不穿、3不去、4不吃,老传统莫忘,老传统莫忘!您都记住了吗?
有福之人留下一句“好运” 你和家人此刻起好运翻倍,万事皆如意接财接福接旺运~喜欢作者,点个关注不迷路;喜欢文章,点赞评论收藏☕转发,希望大家顺风顺水事事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