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清明,提醒中老年人:1不去、2要防、3要避,4不吃,别大意
发布时间:2025-04-04 04:26 浏览量:9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今天我们就正式迎来了清明。清明是我国春季的第五个节气,通常交节在每年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这时太阳到达黄经15°,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了“丁”的方位,《淮南子·天文训》中就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的记载,这也是关于“清明”的最早记载。
清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最初是作为指导农事的节气存在。据《岁时百问》记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这一时节,正值仲春与暮春之交,气温回升,雨水增多,万物复苏,呈现出一派清新明净的景象,所以称之为“清明”。
在我国岁时节令中,清明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因为在汉代之后,清明节逐渐与寒食节、上巳节融合,形成了祭扫先人、郊游踏青、放风筝、吃寒食、插柳等习俗。所以清明节不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节点,还是我国四大祭祀节日之一。
清明时节,万物复苏,既是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也是养生的关键时期。对于中老年人而言,这个时节尤其需要注意健康防护。
今日清明,提醒中老年人:1不去、2要防、3要避,4不吃,别大意,平安健康的度过这个特殊时节。
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重要时节,但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应避免单独前往偏远荒僻的墓地扫墓。因为这样的墓地通常位于山区或郊野,道路崎岖难行不说,还需要长途跋涉,这对中老年人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为在行走过程中会很容易发生跌倒等意外,特别是遇到雨天,泥泞的山路更加湿滑危险。如果必须要去,一定要有家人陪同,并准备好防滑鞋、登山杖等辅助工具。
其次,清明时节要避开流量过大的景区。今年清明节有三天的假期,热门景区往往人满为患,拥挤的环境不仅影响旅游的感受,还会增加呼吸道疾病感染风险,对免疫力相对较低的中老年人来说,这样的环境无异于健康"雷区"。
老话说:“风为百病之长”,清明时节冷暖空气交替频繁,大风天气会比较多,中老年人抵抗力相对较弱,会容易引发感冒、头痛、关节疼痛等问题。同时墓地一般都比较阴冷,风也会更大一些,所以上坟扫墓时建议穿戴挡风衣物,戴好帽子,重点保护后颈和腰腹部,以防风邪。
清明时节除了要防风,防湿也同样重要。清明时节不但气温会大幅度提升,雨水也会频繁起来,空气湿度大,这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中就能看出来。老话说:“湿气入骨,痛到哭”“千寒易祛,一湿难除”,所以上坟祭扫时要避免长时间待在潮湿的墓地,回家后要及时更换干爽衣物。日常生活中,也要定期通风换气,避免湿气积聚。被褥衣物要经常晾晒,防止霉变。
清明节前后,随着气温回升和湿度增加,物品发霉的风险显著提高。所以,清明时节要注意物品的防霉,尤其是与饮食相关的物品。
在食品储存方面,所有干货都应密封保存。米面等主食可以放入食品级密封桶,同时加入几粒花椒或干辣椒,既能防潮又能防虫。开封后的食品要及时转移至密封容器,并放入食品干燥剂。
特别要注意的是,清明祭祖后的供品若拿回家继续食用的话,应当天吃完。若发现食品有霉变迹象,务必整个丢弃,切勿切除霉变部分后继续食用,因为肉眼看不见的菌丝可能已经污染了整个食品。
清明时节,万物复苏,正是吃山野菜的时候,很多种中老年喜欢挖一些或买一些吃。虽然山野菜对身体有益,但不能过多食用,因为这个时节的山野菜很多都具有寒凉之性,如荠菜、马齿苋、蒲公英、苦碟子等,过多食用会加重肠胃负担,导致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症状,尤其是本身肠胃功能较弱、脾胃虚寒的人群更要注意控制食用量。
再者,清明时节气温波动大,人体需要更多能量维持体温。过多冷食会消耗体内阳气,降低抵抗力,容易引发感冒等疾病。建议饮食以温热为主,可以喝些热汤热粥,帮助身体抵御外邪。若确实想品尝传统冷食,也要控制份量。
清明节承载着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传统,但对生者的关怀同样重要。中老年朋友在祭奠先人的同时,更要爱护自己的身体,守护健康平安。#记录我的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