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专家罗飞:聚焦骨稳态维护,构建全面骨骼健康管理体系
发布时间:2024-11-06 12:14 浏览量:2
新华网重庆11月6日电(肖寒)近年来,骨科疾病在中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显著上升,给患者生活和社会经济带来沉重负担。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索骨科疾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策略显得尤为迫切。近日,重庆西南医院骨科主任、教授罗飞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就如何应对骨科疾病新挑战,维护“骨稳态”这一骨骼健康核心机制,构建全面骨骼健康管理体系进行了深入阐述。
罗飞表示,面对骨科疾病的新挑战,必须采取更加全面和科学的策略。其中,“骨稳态”作为骨骼健康的核心机制,其维护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涉及内分泌调节、适量运动等多个方面。他特别指出,中老年人应加强对骨骼健康的重视,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以便及早发现并干预潜在的骨骼问题。
重庆西南医院骨科主任、教授罗飞
“骨稳态”守护骨骼健康,专家力倡科学维护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骨质疏松症患者已逾2亿,而因骨折导致的经济负担和生产力损失每年高达惊人的数十亿美元。在此背景下,“骨稳态”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成为维护骨骼健康的核心。
罗飞阐述道,骨稳态是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间维持的一种精妙动态平衡,这一平衡保障了骨骼在持续的新陈代谢中既能维持形态稳定,又能灵活适应力学需求的变化。他进一步指出,骨骼不仅是身体的支撑框架,更是重要的造血器官和免疫器官,也是维持身体矿物质平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运动、血液、免疫、代谢等多方面的健康紧密相连。
在探讨影响骨稳态的因素时,罗飞提到,内分泌系统的波动,尤其是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雌激素等激素水平的变化,对骨稳态具有显著影响。他引用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强调成年人每周应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或75分钟高强度的有氧运动,并搭配两天的肌肉强化活动,以有效促进骨骼生长,增强骨密度。
除了内分泌与运动,遗传背景、营养状况、生活方式及肠道菌群状态也被视为影响骨稳态的重要因素。罗飞介绍,营养不良,尤其是钙、维生素D等关键营养素的缺失,会直接影响骨骼健康。同时,他提及近年来肠道菌群与骨骼健康之间的关联日益受到科研界的重视,他领导的科研团队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可通过胆汁酸代谢、色氨酸代谢等多种途径间接影响骨稳态的平衡。
面对如何科学维护骨稳态的挑战,罗飞强调:“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至关重要,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及避免烟酒等不良嗜好。”在运动建议上,他鼓励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快走、慢跑、游泳、瑜伽等适宜的运动方式。对于内分泌系统的异常,他建议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治疗,以恢复内分泌平衡。
罗飞还介绍,骨稳态除了对骨骼新陈代谢发挥系统性影响,局部的骨稳态失衡也是导致感染性骨破坏、炎症性骨改变、骨质增生等疾病的病理基础,他领导的科研团队正在针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研究成果有望为攻克难治性骨感染、骨结核迁延不愈、类风湿性骨变形及肿瘤骨转移等临床难题提供革新的解决思路。
罗飞呼吁,维护骨稳态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需要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他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研究揭示骨稳态的深层机制,为骨骼健康事业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并提醒公众提高骨骼健康意识,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及早发现并干预骨骼问题。
“外事无小事”:骨科手术中的精细管理与微创革新
提及骨科手术,人们往往容易联想到“大刀阔斧”的手术方式。然而,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骨科手术管理正朝着更加精细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其中,微创治疗理念与阶梯化治疗策略成为提升治疗效果、加速患者康复的重要驱动力。
罗飞指出,微创手术以其切口小、创伤小、出血量少等优势,在骨科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以椎间盘突出症为例,传统开放手术需要较大的切口和肌肉剥离,而微创手术如椎间孔镜技术,仅需0.6至0.8厘米的切口即可直达病灶,通过镜子将“眼睛”深入患者体内,从而实现精准操作,大大减少手术创伤和恢复时间。
他强调,微创不仅是手术方式的一种革新,更是外科医生理念与技术的双重飞跃,其核心在于以最小的代价达成手术目的,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然而,在追求微创的同时,罗飞不忘提醒,安全始终是患者的第一诉求,“无论是微创还是开放手术,都必须建立在确保患者安全的基础之上。”他提到,对于退行性疾病等慢性问题适合阶梯化治疗策略,强调从保守治疗到手术治疗的逐步过渡,根据不同的病情阶段、身体状况、心理状态和职业要求等需求,由患者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式。这一诊疗策略在尊重疾病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体现了医疗的温度和个性化需求原则,避免了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的问题。
在谈到手术时机的选择时,罗飞表示,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病情发展阶段以及医生的专业判断来综合决定。他特别强调了患者意愿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性,但对于某些急性或恶性疾病,如肿瘤或严重创伤,可能需要采取更为果断和直接的治疗手段,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需求。
此外,围手术期管理也是骨科手术成功的关键一环。罗飞指出,从术前的诊断、患者生理条件的评估与调整,到术中的精细操作,再到术后的康复指导与随访,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他特别提到了快速康复(ERAS)理念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通过一系列细节优化措施,如早期下床活动、疼痛管理、营养支持等,有效缩短了患者的康复周期,提高了手术效果。
“‘外事无小事’,外科手术是典型‘木桶效应’——短板决定了高度,任何微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手术的失败。”罗飞建议,骨科医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时刻保持高度的安全意识,严格遵守医疗规章制度,不断提升个人修养和手术技艺。
从“立地”到“顶天”,共筑骨科管理新高度
在医疗卫生领域,医患沟通与患者教育的成效对于提升治疗效果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罗飞指出,患者依从性不佳或对医嘱的误解常常成为治疗过程中的重大障碍,这直接关联到治疗效果的优劣,“提升全民健康认知与素养,不仅是个人健康管理的需要,更是国家与社会亟需解决的重要任务。”
基于这一认识,罗飞积极参与并推动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国家骨科临床研究中心等多个健康宣教平台,致力于增强患者的健康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时促进治疗效果提升。罗飞认为,良好的医患沟通是这一过程中的核心,它能够促进患者对医嘱的准确理解,提高治疗依从性,从而使患者获得最大化治疗效益。
那么,如何在门诊量庞大、医患沟通时间有限的现实困境中寻求突破?罗飞详细介绍了双诊室并行管理模式,以及运用视频资料、宣教手册等多元化媒介进行健康教育的创新实践。他表示,这些举措不仅确保了每位患者都能获得充分的关注与个性化的指导,还极大地增强了患者的理解力和接受度,为医患沟通的高效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此外,在谈及科室管理与医学人才培养时,罗飞认为,医学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临床技能的层面,更要注重培养其科学的临床思维模式和规范的诊疗流程。同时,他鼓励团队成员勇于探索未知,追求“顶天立地”的医学境界。这种既脚踏实地又敢于创新争先的科学精神,不仅为科室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也为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作为全球感染性骨缺损领域单中心病例数量最多的医疗机构,我们不仅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还积极参与国际专家共识的制定,引领着该领域的发展方向。”对于科室建设,罗飞进一步指出,在脊柱畸形矫正领域,西南医院骨科也是西南地区最早开展相关工作的团队之一,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西南医院骨科为患者带来了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
展望未来,西南医院将继续秉承“立地”的坚实基础,深化医患沟通,提升患者教育,同时勇于“顶天”,探索医学未知,攀登技术高峰。“通过创新、规范培训和国际合作,西南医院骨科将引领更多领域发展,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更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共同筑就骨科医疗与管理新高度。”罗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