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将至,提醒中老年人,再忙也要记得:吃3菜、食2鲜、弃1物
发布时间:2025-03-28 16:40 浏览量:4
本文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或娱乐,请勿迷信其中!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笔下的清明,既有哀思绵长的意境,又暗藏着节气转换的玄机。
这个时节,江南烟雨朦胧,北方柳色初新,天地间阴阳二气交汇激荡,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言:"清明,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此时人体阳气生发,却最易受"倒春寒"袭扰,老话说的"清明冻死老黄牛",正是提醒人们莫要急于减衣。
一、食养三春味
(1)田间荠菜正当时
清明前的荠菜最是鲜嫩,青碧的叶片裹着晨露,叶脉里流淌着整个春天的精气。药王孙思邈在《千金食治》中记载:"荠菜甘温无毒,和脾利水。"现代研究更发现其维生素C含量是柑橘的三倍。洗净焯水,与嫩豆腐同拌,或是剁碎入馅,都是对肠胃最温柔的抚慰。
(2)香椿芽里藏春意
"雨前椿芽嫩如丝",紫红色的嫩芽在枝头舒展,独有的香气能唤醒沉睡的味蕾。这种时令性极强的食材,不仅富含维生素E和钙质,更承载着中国人"咬春"的传统智慧。但切记沸水焯烫去除亚硝酸盐,与鸡蛋同炒时油温不宜过高,方能留住那份珍贵的春天气息。
(3)菠菜翡翠润肝肠
春菠根红叶绿,民间素有"春菠赛羊肉"之说。不同于秋冬菠菜的涩味,清明前的菠菜茎叶柔嫩,草酸含量最低。《本草纲目》记载其"通血脉,开胸膈",建议焯水后凉拌,或是与猪肝同煮,既能补铁又能清肝明目。但要避开豆腐同食,防止草酸钙沉积。
二、品鲜两重天
清明食鲜讲究"天地人和"。此时的螺蛳尚未产子,肉质最为肥美,《清嘉录》记载:"清明螺,赛过鹅。"用紫苏叶去腥,佐以姜片黄酒,文火慢煨,汤色乳白时撒把嫩韭,既是时令美味又是补钙佳品。另一鲜当属新茶,明前茶芽蕴含整个冬季的养分,茶多酚含量高达30%,冲泡时水温控制在80℃为宜,看着嫩芽在杯中舒展,恰似把整个春天饮入腹中。
三、弃置一味浊
清明祭祖常备的青团、艾粿,虽寓意美好,但糯米制品黏滞难化,油炸祭品更是加重脾胃负担。明代医家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警示:"春月少酸宜食甘。"此处"甘"指天然甘淡之味,而非甜腻之物。若实在割舍不下传统,可将艾草汁和入粳米粉,内裹山药红枣馅,既应景又养生。
清明养生犹如作画,需懂得留白之道。不必刻意进补,更忌暴饮暴食。《黄帝内经》云:"春三月,此谓发陈。"此时顺应天时清理体内积滞,比盲目进补更重要。晨起喝杯蜂蜜水润肠,正午晒晒后背补阳气,傍晚散步时揉按太冲穴疏肝气,这些细微处的坚持,远胜过山珍海味的堆砌。
站在春雨洗过的青石板上,看新柳拂过黛瓦白墙,忽然懂得养生真谛不在繁复:吃当季的菜,品自然的鲜,舍多余的欲。这般清明,既是对先人的追思,更是对生命的珍重。
- 上一篇:春天穿蓝白色系 真的很显活力青春
- 下一篇:钾是“保命矿物”?中老年人如何吃才不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