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清明,提醒中老年人:1不去、2不吃、3不动,别大意
发布时间:2025-04-03 10:08 浏览量:8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参考文献: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3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 北京: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 202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老年人健康风险评估报告》. 2022年版.
世界卫生组织(WHO).《非传染性疾病全球现状报告》. 2023年.
清明节是个讲究“慎终追远”的日子,可在这春寒料峭、花粉飞扬的四月天里,中老年人可得打起十二分精神!有些地方不能去,有些食物不能吃,有些动作更是不能乱动。若不注意,这清明节可能就成了健康的分水岭。
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中老年人到了清明节,这“1不去、2不吃、3不动”到底是啥意思?为啥非要这么讲究?
清明节是祭扫的传统节日,很多家庭都会选择全员出动,但这一“传统动作”对中老年人来说,可不一定是好事。
每年清明前后,医院呼吸科的门诊量都会出现波动。为啥?一是春天本身过敏源多,二是很多年纪大的人,跟着儿女上山扫墓,一边爬坡走路,一边吸着花粉和尘土混合的空气,呼吸道很容易出问题。
有位68岁的王大爷,清明节那天跟着儿子去祖坟所在的山上扫墓。山高路远,杂草丛生,大爷本身就有慢性支气管炎,一路上吸入了不少花粉和粉尘。当天晚上就开始咳嗽咳痰,呼吸急促,第二天被送进了医院,检查结果是急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
像这种情况在清明节期间并不少见。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最好避免长时间行走、爬山、受凉,尤其是人多空气差的环境。
清明期间,各地车站、地铁、公交都处于高峰状态。中老年人免疫力较低,容易在封闭人群密集的环境中感染病毒。尤其当前季节交替之际,感冒、流感、新冠等呼吸道疾病仍在局部地区流行。
如果非要出行,建议佩戴口罩、减少接触、携带急救药物,如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
清明节也有不少吃的讲究,比如青团、艾粑粑、腌制食品等,但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有些食物再传统,也得悠着点吃。
青团是清明节的代表性食物,绿色软糯,但里面的馅料五花八门,有红豆沙、猪油豆沙、芝麻花生等,含糖量和油脂都不低。
不少老人都有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一口青团下肚,血糖就直线上升。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本就不稳定,摄入高糖食物极易诱发高血糖甚至酮症酸中毒。
举个例子,某地医院急诊科在清明节当天收治了两位70岁左右的老年人,都是在吃了多个青团后出现了口渴、多尿、昏迷,被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清明前后,部分地区有烧烤祭祖的习俗,家人聚在一起烤肉、吃腊味、喝点小酒。但这些食物普遍高盐、高脂、易致癌,对有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的中老年人来说,简直就是“毒药”。
腌制品中往往含有亚硝酸盐,长时间摄入会增加胃癌、食道癌的风险。若再配上点白酒,酒精刺激胃黏膜、加重肝脏负担,实属雪上加霜。
清明时节,很多老年人喜欢上山“挖野菜”,觉得野菜天然、清火、排毒。但不少“野菜”并不安全。
比如马桑果、野八角、野百合等,常被误食后导致急性中毒甚至肝肾衰竭。曾有一位农村老太太挖了一种看似“蒲公英”的植物回家炒着吃,结果全家三口中毒,紧急送医抢救。
建议中老年人不要轻信“偏方”“民间野菜排毒说法”,野外植物辨识难度大,一旦误食,后悔莫及。
清明节气候舒适,不少人觉得“适合春游、踏青”,但对中老年人而言,有些“动”非但无益,反而加速健康下坡路。
清明节是一个容易引发悲伤、回忆伤痛的节日。很多老年人在这个时候思念亲人,情绪低落,甚至出现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
长期研究表明,抑郁症和心脏病有明显关联。情绪低落会导致心率变慢、血压不稳,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的风险大大增加。
一位丧子多年的母亲在清明节前后情绪波动大,几天吃不下饭,最终诱发了心源性猝死,令人惋惜。
建议老年人在清明节尽量避免独处、适度宣泄情绪、转移注意力,可以通过写字、唱歌、养花、下棋等方式调节心态。
很多老年人喜欢在清明节出门走走,但运动量要适度。尤其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骨质疏松、关节炎的人群,过度运动容易导致意外。
曾有一位65岁的阿姨参加清明徒步活动,走了近10公里,途中出现胸闷、头晕、出冷汗,被紧急送医,诊断为心肌供血不足。
建议中老年人运动前应热身,穿舒适鞋服,准备好水和常用药物,避免剧烈运动,可选择慢走、打太极、做八段锦等温和方式。
清明节虽是传统节日,但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更应当是一个“健康警示日”。在这个节气里,身体的每项指标都在经历“春季考验”,一不小心就可能引发慢病急性发作。
少吃油腻、甜食,多摄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增加绿叶蔬菜、粗粮、豆类,帮助调节血糖血脂;
喝水不能少,但也别暴饮,分次小量为宜。
每天30分钟左右的缓和运动即可;
清晨气温低,建议上午9点后再出门;
注意防风保暖,避免受寒引发旧病。
保持社交,多与亲友沟通;
可尝试冥想、听轻音乐、练气功;
若长期情绪低落,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
清明属春季,《黄帝内经》有云:“春三月,此谓发陈。”意思是春天是万物复苏、人气回升的季节。但也肝气最为旺盛,中医认为“肝主疏泄”,一旦肝气郁结,就容易导致情绪不畅、血压升高、消化不良。
中医提倡在清明节:
养肝为先:可饮用菊花、决明子、枸杞泡茶;
疏肝解郁:推荐八段锦、太极等温和运动;
清明节,是追思的节日,更应是守护健康的节点。中老年人如果能做到“1不去、2不吃、3不动”,不盲目、不冲动、不贪心,就能在春日里稳稳地过好每一天。
健康不是一场赛跑,而是一场马拉松,节日也不例外。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