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运动不足,器官机能下降30%!提醒中老年人:2种营养要多补充
发布时间:2025-03-18 17:03 浏览量:6
参考文献
1. 《运动与健康》,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版,2021年
2.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国营养学会
有些人啊,退休之后的生活,过得比上班还忙,广场舞、太极拳、晨跑,一天到晚“闲不住”;可有些人,沙发一坐,电视机一开,茶水一端,腿一翘,日子就能这么过去,唯一的运动,可能就是从客厅走到厨房拿点零食。
等到哪天体检报告出来,肝功能、肾功能、心肺耐力都在往下掉,医生皱着眉头说:“你这器官功能下降得有点快啊!”这才猛然意识到,原来每天“葛优瘫”不是养生,而是“慢性自杀”。
人是个精密的“机器”,但这机器有个毛病——用进废退。
大脑不用,记忆力下降;肌肉不用,萎缩无力;心脏不用“锻炼”,收缩力变差;肺活量不逼一逼,氧气都供不上去。
有个真实的数据,够吓人的: 2020年《柳叶刀》上的一项研究指出,全球范围内,每年约500万人因运动不足导致各种慢性病,提前进入“器官衰退模式”。
不信?看看这些不运动的“后果”:
· 心脏:长期不运动,心肌供血不足,冠心病、高血压找上门;
· 肺脏:肺活量下降,爬几层楼就喘得像拉风箱;
· 肝脏:代谢变差,脂肪肝、血脂异常悄悄发展;
· 肾脏:血液循环变慢,肾小球过滤率下降,尿毒症都可能提前“预约”;
· 大脑:记忆力衰退,阿尔茨海默病风险翻倍增长。
不信?看看身边那些退休后爱运动的,和那些“能坐着绝不站着”的,谁更精神?谁的体检报告更好看?
《黄帝内经》早就说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意思很简单,水流动,才不会发臭;门轴常转,才不会生锈。
人也是一样,动起来,器官才有活力。
西医也早就证明了运动的重要性。
研究发现,每周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游泳),能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每周300分钟,能延长寿命5至7年。
60岁之后,最怕的不是疾病,而是“废掉”。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心肺功能下降,都是不运动的结果。
你可能觉得自己没病,但其实,身体已经在“偷偷报废”了。
怎么补救?很简单:
· 每天至少30分钟有氧运动(快走、跳舞、骑自行车皆可);
· 配合力量训练(适量的深蹲、抗阻训练,防止肌肉流失);
· 拉伸不可少(瑜伽、太极,保持关节灵活)。
别说“年纪大了,动不了了”,真正让你动不了的,恰恰是不动。
1. 蛋白质:肌肉和器官的“修复工”
肌肉流失,是衰老的前奏。 人过50岁,肌肉每年以1%-2%的速度减少,70岁后加速流失。
肌肉少了,基础代谢降了,脂肪堆积,血糖也容易飙升。
蛋白质,是维持肌肉的关键。
一项发表于《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的研究指出,老年人每天每公斤体重至少需要1.2克蛋白质,而普通中国老人往往摄入不足。
该怎么吃?
· 优质蛋白:鱼肉、鸡肉、蛋类、奶制品,大豆制品(豆腐、豆浆);
· 别怕吃肉:适量红肉(牛肉、羊肉)对老年人非常重要;
· 分次摄入:每餐都要有蛋白质,而不是一顿狂补,另一顿全是馒头。
2. 维生素D:骨骼的“守护神”
老年人最怕摔,摔一次,可能就是“最后一摔”。 90%的髋部骨折,都是因为骨质疏松。
而中国60岁以上人群,维生素D缺乏率高达80%以上。
维生素D不仅仅是“补钙”的帮手,还是免疫系统的“调节员”。
研究表明,缺乏维生素D的人,感染风险更高,抗炎能力更差。
有些人总觉得,少动点,能“省着用”身体,结果“省着省着”,心脏“偷懒”了,肺活量缩小了,肌肉都“缩水”了。
人这一辈子,最贵的,不是房子、车子,而是健康的身体。
想长寿,别指望“吃补品”,运动+营养,才是最靠谱的“长寿药”。
别等到哪天,医生摇头叹气,你才后悔没早点动起来。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