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提醒:长期不运动的中老年人,身体或悄悄发生4大不良变化!
发布时间:2025-03-22 17:45 浏览量:1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有些人年纪一大,就不太爱动了,觉得运动是年轻人的事情,年纪大了反而应该多休息,避免关节受伤或者心脏负担过重。
表面上看,这似乎没什么问题,但实际上,长期不运动会让身体发生一系列悄悄的变化,很多人并没有察觉到,等到身体真正出问题时,往往已经难以逆转。
有的人发现,自己的胃口变差了,吃一点就觉得饱,饭量比以前少了一半,甚至闻到油腻的东西就想吐。
很多人以为是肠胃功能变差了,其实,这种现象跟长期不运动有很大关系。
人体的消化系统是依赖全身的肌肉运动来维持的,胃肠道蠕动的速度、消化液的分泌、食物的吸收能力,都会受到肌肉活动的影响。
如果长期缺乏运动,胃肠的肌肉活性会下降,导致消化速度变慢,食物在胃里滞留时间变长,人就容易觉得撑,甚至会有恶心的感觉。
研究发现,长期不运动的人,胃排空的时间比经常运动的人慢20%-30%,这意味着,同样的一顿饭,不运动的人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完全消化。
而且,肠道内的有益菌群也会受到影响,特别是负责分解食物残渣、促进营养吸收的菌群数量会减少,让身体的整体代谢能力下降。
有些人觉得自己最近总是容易忘事,刚放下的东西一转头就不记得放哪了,甚至连家里熟悉的电话号码都会突然想不起来。
很多人觉得这是年纪大了,脑子自然会退化,但真正的原因,可能是长期不运动导致的脑部血流减少。
大脑是人体耗氧量最大的器官,需要稳定的血液供应来维持神经元的正常工作。
如果一个人长期缺乏运动,心脏的泵血能力会逐渐下降,血液的流动速度变慢,大脑的供氧量也会受到影响。
研究显示,长期久坐、不运动的人,大脑的血流供应比经常运动的人低10%-15%,而这种血流减少会直接影响短期记忆能力和信息处理速度。
而且,运动还能刺激大脑分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这种物质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帮助维持大脑的认知功能。
如果缺乏运动,这种关键物质的分泌会减少,大脑的自我修复能力下降,记忆力和专注力就会变差。
有的人发现,自己的情绪越来越不稳定,容易发火,睡眠质量也越来越差,整晚翻来覆去睡不踏实,早晨起来还是一脸疲惫。
很多人觉得这可能是压力太大或者生活习惯不规律导致的,但其实,长期不运动会影响大脑的神经递质分泌,让人的情绪调节能力下降。
运动可以促进多巴胺、血清素和内啡肽的分泌,这些物质不仅能让人感到愉悦,还能帮助调节焦虑和抑郁的情绪。
如果长时间不运动,这些神经递质的水平会逐渐降低,导致情绪不稳定,甚至会增加焦虑症和抑郁症的风险。
有研究显示,长期不运动的人,焦虑和抑郁的风险比经常运动的人高出25%-30%,而且他们的夜间褪黑素分泌量也较低,导致睡眠质量下降。
特别是中老年人,如果长期缺乏运动,大脑的压力调节系统会变得迟钝,导致情绪更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稍微遇到一点事情就容易焦虑或者发脾气。
有些人发现,自己的血压、血糖、血脂指标在几年内慢慢变高了,但体重并没有明显增加,也没有特别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这种情况,可能是长期不运动导致的代谢综合征。
人体的代谢功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依赖肌肉、内分泌、神经系统的协同作用来维持正常的血糖、血脂和血压水平。
如果长时间缺乏运动,肌肉的胰岛素敏感性会下降,导致血糖调节能力变差,胰岛素抵抗的风险增加。
而且,长期不运动还会影响肝脏的脂肪代谢,导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研究发现,每天运动时间少于30分钟的人,发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比每天运动1小时以上的人高出40%以上。
而这种代谢异常往往是无声无息的,等到真正出现糖尿病或者高血压时,往往已经进入了慢性病的阶段。
如果长期不运动不仅会影响消化系统、记忆力、情绪状态,还会增加慢性病的风险,那有没有可能,这些问题在运动恢复后能够逆转?
研究显示,长期缺乏运动导致的代谢异常和神经系统功能下降,在恢复运动后确实有一定的可逆性。
但问题是,不同的人群,恢复运动的速度和效果并不一样。
比如,有些人恢复运动后,血糖水平在几周内就能明显改善,而有些人即使坚持了几个月,血糖依然没有明显变化。
这是否意味着,不同人群的运动方式应该有所不同?是否有更精准的运动干预方案,能够帮助那些长期不运动的人,重新激活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张晓宇.运动疗法结合降压药物治疗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5-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