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再次提醒:中老年人,宁愿在家躺着休息,也不要做这几件事!
发布时间:2025-03-26 20:52 浏览量:3
[1]扶蓉,石磊,何飞英.中老年人糖尿病与抑郁状态共病:睡眠和运动及社交活动的影响研究[J/OL].中国全科医学,1-10[2025-03-2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222.r.20241226.2037.010.html.
[1]马丽,马嫔,姚辉,等.轻度失能老年人运动干预的证据总结[J].中国护理管理,2024,24(12):1830-1835.
“65岁的李翠兰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一番好心,竟会让自己躺进医院的病床上。”
李翠兰家住河北一个小县城,年轻时在国营纺织厂干了三十多年,退休后日子过得简单却充实。
她和老伴儿住在一套老旧的两居室里,儿女都在外地打拼,平时就靠种点菜、喂几只鸡打发时间。
2023年10月,秋天刚过,天气转凉,李翠兰的生活却因为一件小事起了波澜。
那天早上,李翠兰像往常一样起了个大早,准备去菜地里摘点新鲜白菜回来包饺子。
刚出门没多久,邻居老王头急匆匆跑过来,说他家院子里的水管爆了,水流了一地,请她帮忙去村口的小卖部叫人修。她没多想,裹紧了外套就往外走。
小卖部离家不到一公里,可那天风大,她走得急,半路上就觉得胸口有点闷,腿也有些发软。
她心想可能是年纪大了,没在意,咬咬牙还是走到了地方。叫完人后,她又赶着回去,想着中午还得做饭,脚下步子迈得更快了。
接下来的几天,李翠兰总觉得身体不对劲。晚上睡觉时,她常被一阵阵胸闷憋醒,手脚冰凉,早上起来头晕得厉害,连拿筷子都有些费劲。
她跟老伴儿念叨了几句,老伴儿劝她去医院瞧瞧,她却摆摆手说:“没啥大事,歇两天就好了,年纪大了哪能不得点小毛病。”
她想着自己平时身体硬朗,年轻时扛过百斤麻袋都没事,这点不舒服忍忍就过去了。
可到了10月中旬,情况越来越糟。那天是周三,李翠兰打算去集市买点鱼回来炖汤。她拎着篮子走到半路,突然觉得眼前一黑,双腿像灌了铅似的迈不动步子。
她扶着路边的电线杆喘了好一会儿,旁边的摊贩看她脸色发白,赶紧喊人把她送回了家。
回到家后,她躺在炕上还没缓过来,胸口就像被什么压着,连说话都费劲。老伴儿慌了神,拨了120,救护车很快就到了。
在县医院急诊室,医生给她做了全面检查。
心电图(ECG)显示ST段抬高,提示可能有急性心肌梗死;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计数11.2×10⁹/L(正常范围4-10×10⁹/L),红细胞压积偏低37%(正常范围40%-50%);
血清肌钙蛋白I(cTnI)高达2.5ng/mL(正常值
血糖6.8mmol/L(正常范围3.9-6.1mmol/L),偏高但不严重;血脂检查发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8mmol/L(正常值
血压测量到150/95mmHg,明显高于正常范围。医生看了结果,皱着眉头对家属说:“情况不乐观,可能是冠心病急性发作,得马上转到市里的大医院。”
转院后,李翠兰被送进了市人民医院的心内科病房。
经过冠状动脉造影(一种通过导管检查心脏血管的技术),医生发现她左前降支血管有90%的狭窄,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
她被紧急安排了支架手术,之后住进了重症监护室。几天后,她情况稳定了一些,但医生的话却让家属心里一沉。
主治医生拿着检查报告,叹了口气:“像她这个年纪,宁可在家躺着多休息,也别逞强干这些事。
你们想想,她这一趟趟跑,要是早点注意身体,哪至于走到这一步?中老年人啊,有些习惯真得改改了,不然再后悔就晚了。”
中老年人常常觉得自己年轻时底子好,小毛病扛扛就过去了,可实际上,身体早就悄悄拉响了警报。
以冠心病为例,这种病在医学上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单说就是心脏的血管被堵住了。
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冠心病的发病率高达20%以上,每年因心血管疾病去世的人数超过300万。
为什么会这样?血管堵塞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它跟长期的生活习惯脱不了干系。像李翠兰这样,觉得胸闷、头晕是小事,其实这些都是身体在喊“救命”。
医学上,胸闷、气短、手脚冰凉这些症状,可能是心肌缺血的早期信号。
心肌缺血,就是心脏供血不足,时间一长就可能发展成心肌梗死,也就是急性心脏病发作。
检查数据能说明问题。拿肌钙蛋白来说,它是心肌细胞受伤时释放的一种蛋白,正常人血液里几乎测不到,可一旦超过0.04ng/mL,就得高度怀疑心肌受损了。
还有血压,150/95mmHg已经算高血压了,长期这样,心脏得使多大劲儿才能把血泵出去?
血管壁也跟着变硬、变脆,堵塞的风险自然就高。所以,别小看这些不舒服,身体不骗人,关键时候拖一拖,可能就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
医生常说,中老年人宁可多躺着,也别硬撑着干些费劲的事儿。哪些事呢?
一是过度劳累,像搬重物、长时间走路,尤其天气冷的时候,血管容易收缩,心脏负担加重。
二是情绪激动,比如跟人吵架、生大气,血压一下飙上去,血管可能扛不住。
三是熬夜,睡眠不足会让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对心脏没一点好处。
四是猛起身,早上刚醒或者蹲久了突然站起,血流来不及调整,脑子缺氧不说,心脏也得跟着受累。
这些事儿听起来平常,可对60岁以上的人来说,每一件都可能是“压垮心脏的最后一根稻草”。
为什么这些事危险?医学上有个词叫“心血管事件触发因素”,意思是有些行为会突然加大心脏负担。
比如走路太急,心率可能从每分钟70次跳到120次,氧气需求翻倍,血管却供不上血。
再比如生气时,体内儿茶酚胺(一种压力激素)分泌增多,血管痉挛,血流受阻,心肌就容易缺氧。
数据表明,超过一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前24小时内有明显的体力活动或情绪波动。所以,医生才反复劝,中老年人得悠着点,别拿命去拼。
说到心脏病,绕不开血管堵塞这回事儿。堵塞是怎么来的?主要元凶是动脉粥样硬化。
通俗点讲,就是血管壁上长了“斑块”,这些斑块由胆固醇、脂肪、钙化物堆出来的,像水管里的锈一样,越积越多,管子就窄了。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关键推手,正常值在3.4mmol/L以下,可一旦超标,就像给血管“喂肥”了。
我国一项调查显示,60岁以上人群中,超过40%的人血脂异常,尤其是LDL-C偏高。
除了血脂,生活习惯也脱不了干系。抽烟、喝酒、吃得太油腻,这些都让血管“雪上加霜”。
烟草里的尼古丁会损伤血管内皮(血管内层),让斑块更容易形成;酒精过量则推高血压,加重心脏负担。还有个容易忽略的点——不运动。
久坐不动,血液循环慢,脂肪排不出去,血管就成了“垃`圾场”。
反过来,适当活动能让血液流动起来,减少堵塞风险。可惜很多人觉得年纪大了就不爱动了,结果适得其反。
心脏病听着吓人,但不是防不了。医生常说,管住嘴、迈开腿、睡好觉,就能少去医院跑。
首先,饮食得清淡点,少吃肥肉、油炸食品,多吃点粗粮、蔬菜,燕麦、芹菜这些能降血脂的东西不妨常备着。
其次,动起来,但别过量,每天散步30分钟,心率控制在100次/分钟左右就行,出一身微汗最好。再次,睡眠得够,晚上10点前上床,睡够7小时,少熬夜刷手机。
还有,定期查查身体,血压、血脂、血糖这些指标得心里有数,别等出了事才后悔。
再说点实用的,天气冷时出门加件衣服,别让血管冷得缩起来。
生气时深呼吸几下,别硬憋着。家里备个血压计,隔两天量一量,发现不对赶紧找医生。
这些小习惯不费啥劲儿,可真能救命。数据显示,生活方式调整后,心血管疾病风险能降低30%-50%,这比吃药还管用。
中老年人啊,健康不是靠硬撑出来的,歇着的时候多想想怎么对自己好点,比啥都强。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感谢各位看官,文中人名均为化名,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