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告:中老年人缺硅,身体会发出这3个“求救信号”,别忽视!

发布时间:2025-03-28 14:54  浏览量:5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很多人一说到中老年营养缺乏,脑子里想到的不是钙就是维生素D,讲来讲去都绕不出骨头和阳光。但实际上,有个元素几乎从来不被提,但它一旦缺起来,身体会变得很难收拾,那就是硅。

硅不是补钙的替代品,它有自己独立的功能通路,牵扯的地方多得很,而且不是慢慢坏,是直接塌掉。

大部分人压根不知道它在干啥,缺了以后身体出了问题也没办法联想到这个元素上去,所以才一直被忽略。

先从最不容易被察觉的地方说起:血管的弹性。这个是中老年人最容易出毛病的地方,不管是高血压,还是脑梗、冠心病,归根到底都绕不开血管壁的问题。

而硅在血管当中其实是弹性纤维合成的关键参与者。这不是传说,是有实验基础的。人体主动脉的硅含量在30岁以后开始下降,到了60岁,平均每克组织里的硅含量比年轻人少了近50%。

而一旦缺口出现,血管壁里的弹性纤维就会开始被替换成不具备弹性的胶原纤维,血管会变硬,不能舒张,压一高就破。

1979年美国营养学会的一组追踪数据就发现,摄入膳食硅在每日25毫克以下的人群,五年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概率比摄入高于40毫克的人高出67%。

这个比例已经超过很多人常讲的高脂饮食或者吸烟的风险系数。而且很要命的一点是,硅缺乏本身并不会在血检里直接反映,常规体检压根查不到。

它不像铁或者钙,掉了马上能在化验单上看出来。所以出现血管问题的人,大多数人都以为是年龄到了,其实早就缺硅了。

再一个,硅的缺乏对骨骼影响非常直接,特别是在那些骨密度刚开始下降但还没到骨质疏松的人身上表现得最明显。

大多数人以为骨头只跟钙和D有关,吃了补钙片以为就万事大吉。但真实情况是,没有硅的参与,骨基质的形成根本不能完成。

骨头不是一堆钙磷堆起来的东西,它需要一个支撑架构,这个架构由胶原蛋白构成,而硅在这里面起的是交联作用。如果硅供不上,这个架子就搭不起来,钙再多也沉不进去,最终就流失掉了。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在1993年做过一个大样本骨骼实验,对比了1400名50岁以上女性,分组观察其膳食硅摄入量和骨密度的关系,发现每日硅摄入超过40毫克的女性,股骨骨密度比摄入低于25毫克的组高出13%,髋部骨折发生率低了39%。

这种对比很直观,而且排除了D和钙的差异影响。说明硅不是次要元素,而是必须要补的。

尤其是女性在更年期之后激素水平下降,对骨的保护作用减弱,硅的作用更为突出。骨质疏松的人里,其实很多都不是钙的问题,是硅一直没跟上。

另外一个信号更不容易引起注意,就是指甲、头发、牙齿的脆弱变化。很多人发现指甲容易断,头发发干、变细、脱落增多,以为是上火或者缺锌。

但在德国营养医学会的数据里显示,在一组指甲脆弱的老年人中,有超过70%的个体存在组织硅含量低下的问题。

这些人补锌没效,但一旦通过饮食增加燕麦、全谷物和天然矿泉水的摄入,硅上去了,指甲和头发的情况也随之改善。

牙齿更明显。老年人口腔问题多,但不是因为刷得少,而是牙根结构在退化。牙骨质的强度和骨头一样,也要靠胶原蛋白和矿物质共同支撑,而硅在里头也参与了交联。

那些掉牙快、不敢啃硬的中老年人,有相当一部分其实是牙基结构开始退化,这时候再去种牙不如补硅来得更划算。

很多人吃了几年钙片、骨胶原、软骨素,没啥效果,归根到底是少了一个环节。补进去了也合不上,成不了东西。

硅这东西过去研究少,很多基础数据是近十年才有的。2015年英国营养与衰老研究中心做过一项硅代谢与软骨保护的实验,发现当软骨组织中硅含量下降超过20%的时候,软骨细胞的凋亡速度增加了38%,而这在老年人群中是最常见的问题。

说明膝盖、肩膀这些地方的疼痛,不单是骨头磨了,更是软骨撑不住了,而软骨的合成也得靠硅。

再讲一个极少被关注到的细节,就是硅缺乏和中老年人失眠的关系。很多失眠不是神经问题,也不是激素问题,而是松果体退化得太快,退化的过程本身就跟组织结构支撑不稳有关。

松果体这种腺体在结构上对矿物元素很依赖,里头的胶质成分一旦变化,褪黑素的分泌就不规律,整个人昼夜节律就乱了。

而硅的稳定摄入,能帮助维持神经系统中的胶质结构,这是很多神经营养研究中都开始关注的新方向。

这种研究在动物实验中已经反复验证,像法国国家营养研究院曾对老鼠进行硅剥夺实验,结果发现,缺硅组的脑组织电位变化明显,睡眠时间下降,认知反应变慢。

虽然人和老鼠不完全一样,但趋势是一致的。尤其是那些晚上睡不深、老醒、起夜频繁的人,可能根本不是肾虚,而是神经传导系统的结构出了问题。这时候再去吃安神药、褪黑素,根本治不到点上。

还有一点很关键,中老年人肠道吸收能力下降是普遍现象,很多元素其实摄入了,但用不上,硅就是其中之一。

天然食物里的硅大多以植酸盐和非晶态存在,这种状态下吸收率很低。肠道屏障功能差的人,比如有过肠炎、消化不良、菌群紊乱等情况,会更难吸收这些微量元素。

临床观察发现,在慢性胃肠疾病患者中,硅缺乏的发生率高达60%以上,而健康对照组不到30%。

这说明不是吃的问题,是吸收的通道塌了。硅不是那种靠喝点矿泉水就能补满的东西,它的吸收依赖胃酸环境、肠道菌群和黏膜状态,任一环节出问题都白搭。

很多医生给中老年人开补剂的时候压根没考虑这些条件,结果补了好几年也没啥效果。这种结构性的误区现在还在延续。

实际上,应该先做的是恢复吸收通道,比如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胃酸分泌,再去考虑硅的补充。而不是靠单一的高硅产品去堆。

因为硅过量也不是好事,尤其是水解态硅一旦摄入过多,有可能沉积在肾脏、影响结石的风险。所以这个补是要讲逻辑和策略的,不是拍脑袋决定的。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吴茂江.硅与人体健康[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2,29(02):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