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清明是凶日,提醒中老年人:1不戒、2不去、3不喝,别大意
发布时间:2025-04-02 13:16 浏览量:2
本文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请勿迷信其中!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千年古诗道出了清明特有的清冷与肃穆。
2025年的清明节恰逢农历三月初七,正是春寒料峭与万物复苏交织的特殊时刻。
对于历经岁月的中老年人而言,这个承载着追思与生机的传统节气,不仅需要传承习俗,更要注意调养身心。
寒食节作为清明前的重要节点,相传源于春秋时期介子推"割股奉君"的忠义故事,后世为纪念这位不慕荣利的贤士,遂有禁火冷食的习俗。
如今江南地区仍保留着清明吃青团、北方则有冷饽饽的传统,这些用艾草汁染色的糯米点心,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顺应时令的养生之道。
清明前后昼夜温差可达十余度,晨间薄雾裹着寒气,正午艳阳又催人褪衣。这种"阴阳交战"的气候特征,对心血管系统形成双重考验。
中老年群体尤其需要注意"春捂秋冻",清晨祭扫切莫过早减衣。
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早有提醒:"清明,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此时人体阳气升发,饮食当以清淡为主,适量食用荠菜、香椿等时令野菜,既能清肝明目,又可避免加重肠胃负担。
【一不戒:别戒日常习惯】
不少老人为了表达对祖先的虔诚,会在清明期间刻意改变自己原本的生活规律。
有的老人甚至认为,只有从吃穿用度到作息安排都做出改变,才能彰显诚意。
但实际上,突然改变作息,就像一只原本匀速旋转的陀螺,猛地被外力强行扭转,不仅难以适应,还极易失去平衡,给身体健康带来负面影响。保持晨练、午休等日常习惯,维持稳定的生活节奏,对稳定生物钟十分关键。
一位年逾七旬,有着丰富经验的老中医,就曾分享过他的亲身经历。连续三年清明,他为表敬意,严格遵循斋戒传统,完全改变了日常饮食作息。结果不但没有收获预期的效果,反而因过度斋戒,导致身体营养摄入不足,引发低血糖,最终晕厥。这件事充分说明,比起突然断食这种极端做法,适度调整饮食结构,才是更科学、更合理的选择。
比如,我们可以用山药粥替代部分米饭。山药具有健脾养胃的功效,在清明时节食用,既能滋养脾胃,又符合春季养生的理念,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二不去:避开两处场所】
首先,潮湿阴冷的山林墓园,尽量不要长时间停留。
这类地方本就地势复杂,常年光照不足,加之扫墓多在春季,降雨频繁,地面湿滑,空气湿度极大。对于患有风湿关节疾病的人群而言,更是要格外注意。湿寒之气就像一个个无孔不入的“小贼”,很容易顺着足底,侵入人体,加重病情。
祭扫结束后,大家要及时更换潮湿的鞋袜,回到家后,不妨烧上一锅生姜水用来泡脚。生姜性温,能有效帮助身体驱散寒气,缓解因寒湿入侵带来的不适。
其次,清明小长假期间,人潮拥挤的景区也存在健康风险。
假期里,许多景区游客如织,尤其是一些室内展馆等密闭空间,空气流通不畅。人们在其中近距离接触,飞沫传播极为容易,呼吸道疾病也就更容易扩散传播。去年,某地的植物园就发生了一起令人揪心的事件。当时园内游客众多,一位老人在拥挤的人群中不慎被挤倒,受伤严重,这一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要是你想在清明时节外出踏青赏春,其实社区公园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社区公园离家近,环境熟悉,既能让你欣赏到绿树青草,感受到浓浓的春意,还方便控制活动强度,避免过度劳累。在这里度过一段悠闲的时光,同样可以让身心得到放松。
【三不喝:慎饮三类饮品】
清明扫墓,奔波劳顿,结束后喝上一杯饮品解乏,是不少人的选择。但这解乏茶饮里可有不少讲究,喝不对,不仅不能缓解疲劳,还可能损害健康。
首先,千万别空腹猛灌浓茶。
经过一上午的祭扫,身体本就处于相对虚弱的状态,肠胃正等着补充能量。此时若空腹豪饮浓茶,茶叶中含有的大量鞣酸,就像一个个尖锐的小刺,直接刺激脆弱的胃黏膜,很容易引发胃痛、胃胀,甚至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其次,自制药酒虽在很多人眼中有滋补功效,但在清明时节一定要控制饮用量。
自制药酒往往融合了多种药材,药材本身的药性,再加上酒精的作用,二者叠加,会对身体的血压调节机制产生影响,很容易引发血压大幅波动。要是本身就患有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过量饮用自制药酒,后果不堪设想。
再者,冰凉饮品也要敬而远之。
扫墓过程中,身体血液循环加快,血管处于扩张状态。此时突然饮用冰凉饮品,就如同给滚烫的发动机浇上一盆冷水,血管会因骤冷刺激迅速痉挛收缩。这不仅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还可能引发头痛、腹痛等症状。
那喝什么既能解乏又健康呢?
建议大家随身携带保温杯,泡上一杯枸杞菊花茶。枸杞有滋补肝肾的作用,菊花则能清热解毒、平肝明目,二者搭配,既能缓解因扫墓劳累导致的眼部不适,又能及时补充身体所需水分,可谓一举两得。
某三甲医院急诊科提供的数据显示,每年清明过后,因肠胃不适前来就诊的患者数量,会比平时增加两成左右。
医生分析,这大多与清明期间人们饮食不当有关。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在扫墓归来选择饮品时,可一定要多留个心眼。
【饮食有度】
青团虽美味,过量食用黏腻的糯米制品可能加重消化负担。传统制作工艺中掺入的艾草汁,本有温经散寒之效,但市售产品为延长保质期,往往添加过量糖分。
建议家庭自制时用木糖醇替代部分蔗糖,内馅选用低脂的豆沙或时蔬。北方流行的寒食"子推馍",发酵面食更易消化,但需注意存放卫生,避免食用隔夜冷馍引发肠胃不适。
【运动适量】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谚提示这是适宜活动的时节。清晨太极拳可舒展筋骨,傍晚散步能助眠安神,但需避开阴雨湿滑天气。曾有位退休教师在雨后石阶摔倒导致骨折,康复过程苦不堪言。
建议选择防滑鞋具,随身携带折叠坐垫,间歇休息时避免直接坐卧草地。运动时长以微微出汗为宜,切忌与年轻人比拼登山速度。
【情绪调节】
睹物思人本是人之常情,但持续沉浸悲伤可能诱发"节日抑郁症"。某社区调查显示,清明后心理咨询量较平时增长35%。建议祭扫时携带鲜花替代烧纸,既环保又能缓解压抑氛围。
参与插柳、荡秋千等传统民俗活动,有助于情绪转换。若遇阴雨连绵,不妨在家整理家族相册,将哀思转化为文化传承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