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清明,提醒中老年:1不归、2不久、3不吃、4不踩,别大意了!

发布时间:2025-04-03 17:45  浏览量: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清明这天,年年都有人“走得突然”,年年都有老病号“旧病复发”,年年都有家属红着眼圈说:昨天还好好的。

不是迷信,也不是巧合。清明时节,气温忽上忽下,昼夜温差大,湿气重,情绪也容易波动。

这个时节的健康问题,是“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很多人清明一到,第一反应就是:回老家,扫墓、聚餐、见亲戚。

但对中老年人来说,“回趟老家”不只是一次出行,它可能是一次健康的“高风险操作”

首先是路途。长时间坐车,尤其是春季湿冷,老年人本就脆弱的血管在车厢里一冻一震,脑梗和心梗的风险就悄悄爬上来了。

别小看这几个小时的舟车劳顿,有数据显示,节假日长途跋涉后突发心脑血管事件的老年患者数量比平时高出30%以上。

再说情绪。清明是怀念亲人的日子。

很多人情绪一上头,血压也跟着上头。尤其是有高血压病史的,一旦情绪激动,很可能直接诱发脑出血。

血压不是靠“忍着不测”就能控制的,它该爆的时候,谁都拦不住。

更别说,老家很多地方的医疗资源跟不上,一旦出了事,“返程”就成了“永别”。

所以说,“不归”,不是不让扫墓,而是提醒中老年人:量力而行,别让一次回乡成了人生的终点站。

清明扫墓,很多人搞得像过节似的,一坐一上午,摆满祭品,在墓前念念叨叨。

但对于年纪大的人来说,别在墓地久留,是有科学依据的。

先说环境。墓地通常在山上、林间、湿地,湿度大、气温低、不通风

中医讲“清明湿气重”,这不是玄学,而是气象数据证实的:清明前后南方地区的空气湿度平均在80%以上,北方也常有回南天、倒春寒等现象。

湿寒入体,最伤的就是老年人原本就虚弱的阳气。

这不是说你会立刻感冒,而是你那点“勉强撑着”的健康,可能就被这股湿寒给压垮了。

再说情绪。人在扫墓时,本能地会陷入悲伤、怀旧、哀思等情绪状态,这种“低频情绪”会加重神经系统的负担。

实际上,人在极度悲伤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会严重失衡,导致心率不齐、血压波动、甚至心源性猝死。

所以,清明祭扫,心到即可,不必久留。不是不孝顺,而是懂分寸。活着的人更重要。

清明节,除了扫墓,还有一堆地方小吃:青团、艾草粑粑、清明果、春芽饺子……看上去清新淡雅,实则暗藏杀机。

先说青团。

糯米做的,软糯香甜,年轻人吃多了都容易胃胀,中老年人吃一口,可能就是一场“急性胰腺炎”的序幕。

糯米难消化,会刺激胰腺分泌大量胰酶,脂肪多、糖分高,三高患者吃多了是双重打击。

再说艾草粑粑。

艾草虽好,有驱寒镇静作用,但艾叶属辛热之物,体质偏热、肝火旺、胃溃疡的老年人吃了,很可能“火上加火”,出现失眠、口苦、便秘等症状。

还有各种节令野菜。

春天的野菜很鲜嫩,比如马兰头、香椿、荠菜,看着健康,但香椿尤其容易引发“亚硝酸盐中毒”,尤其是储存不当的香椿炒鸡蛋,曾经在多个城市造成食物中毒群体事件。

一句话总结:节令美食不是不能吃,但中老年人真的别冲动,一口下去,可能是医院的急诊号。

吃清淡点,少油少糖,春天的身体本就容易“上火”,别再用这些食物“添柴加火”。

春光明媚,草长莺飞,朋友圈里全是踏青的照片。

可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去野外“撒欢儿”。

有以下四种身体状况的中老年人,慎重考虑清明外出:

有慢阻肺的。春天花粉多,空气湿,细菌滋生快,野外空气看似清新,实则含有大量过敏原和刺激物。

容易诱发哮喘、慢阻肺急性加重。

有严重骨质疏松的。清明节走山路、爬坡是常态,很多墓地在陡坡或者林间小道,对腿脚不利索的老人简直就是“陷阱”。

一个不小心滑倒,髋部骨折可是“夺命伤”,有数据显示,老年人髋部骨折后1年内死亡率高达20%。

有心脏病史的。春季气温波动大,早晚温差动辄十几度,心脏在这种环境里最容易出问题。

不要以为穿厚点就没事,心脏病的爆发点往往是“温差带来的血压波动”。

体虚免疫低下的。

春天是各种病毒最活跃的时候,尤其是清明后半段流感高发期还没结束,免疫力低的老人出门就是“送上门的靶子”。

所以,不踩,不是让你宅死家里,而是提醒你,清明不是强行“完成仪式感”的时候,身体不允许,别硬来。

清明的意义,不只是对逝者的追忆,更是对生者的警示。

每年清明节,全国各大三甲医院的急诊科都能感受到“节日的分量”:心梗、脑梗、哮喘急性发作、胰腺炎、骨折、情绪性失眠、焦虑症复发……清明是个“集体诱发期”。

很多患者在事发前,自己完全没意识到身体有问题。一个“身体还行”“去年也这样过来了”的自信,直接变成了家属口中的“怎么会突然呢?”

春天的身体看起来复苏,实际上是最容易出问题的阶段。

这四个“不”:不归、不久、不吃、不踩,看似小事,其实是给身体留一条后路。

愿每一位活着的你,来年清明,依然健在。

参考文献:

1.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2》,国家心血管病中心,ISBN978-7-117-34100-0

2. 《老年病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王陇德,ISBN9787117267208

3. 《中国流感疫苗接种指南(2022-202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