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三月初一是凶日,提醒中老年人:1不理、2不赶、3不躺、4要留

发布时间:2025-03-28 11:30  浏览量:6

本文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或娱乐,请勿迷信其中!

"三月三,荠菜当灵丹;清明近,养生正当时。"老话里藏着老祖宗的智慧,农历三月初一踩着春分的尾巴悄然而至。

这个夹在春分与清明之间的日子,像极了一碗温吞的米酒——既带着料峭春寒,又裹着万物生长的躁动。

站在老黄历前掐指一算,距离清明不过五日之遥,此时养生讲究如同春雨润物,最需细细琢磨。

三月初一古称"三朔",既非节气也非节庆,却在农耕文明里占据特殊地位。

农谚道:"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说的正是此时冷暖交替最易伤身。明代《遵生八笺》记载:"季春之月,万物发陈,天地俱生",建议此时"披发缓行,广步于庭"。

今人虽不必披头散发,但晨练时解开束发带、让头皮透透气倒是可行。

当代中老年朋友尤需注意:乍暖还寒时,保暖胜过"春捂秋冻"的执念。

【一不理:闲言碎语耳边过】

"春来是非多"的俗语不无道理,这个时节草木萌动,人也容易心浮气躁。街坊邻居的家长里短、子女婚恋的闲言碎语,不妨学那柳条随风摆——看似迎合,实则不往心里去。

心理学研究显示,春季抑郁情绪高发,过度关注他人评价易引发焦虑。倒不如把说闲话的功夫用来侍弄花草,看新芽破土时的勃勃生机。

【二不赶:且把脚步放慢些】

清明祭扫的筹备不必急在三月初一,此时最忌"赶"字当头。菜场里抢购艾草、超市中争买青团,这般火急火燎反倒违背养生本意。

宋代养生家陈直在《养老奉亲书》中强调:"春时调和,常以安泰为务",现代快节奏生活里,不妨把"赶"换成"逛":慢悠悠选把嫩椿芽,细细挑几枝含苞的桃枝,让筹备清明祭品的过程也成为调养心性的修行。

【三不躺:向阳而生祛湿寒】

"春眠不觉晓"的诗意可别当真!此时昼长夜短,久卧反而伤气。中医讲究"春发陈",清晨七点到九点间,正该像晒被子般把自己晾在朝阳里。

家住高层的老人,不妨把藤椅挪到飘窗边,闭目养神时让阳光洒满后背。

记住一个要诀:可以小憩不可贪睡,能坐不躺,能动不静。腰椎不好的朋友,试试面朝东方做"金鸡独立",既升阳气又练平衡。

【四要留:三件珍宝心中藏】

一要留"春鲜",马兰头、枸杞芽这些时令野菜,焯水冷冻存其鲜;

二要留"春色",折枝半开的杏花插瓶,既应景又避免过敏体质者户外久待;

三要留"春心",五十年前夹在字典里的干花瓣、儿女幼时的涂鸦,这些承载记忆的旧物最适合在清明前整理。这不是怀旧,而是通过梳理过往获得心灵清明——正如《齐民要术》所言:"春者,天之和也,物之生也。"

站在三月初一的门槛眺望清明,与其说是等待某个节气,不如说是学习与自然同频的智慧。

那些"不理、不赶、不躺"的忌讳,实则是教人放下执念;那些"要留"的讲究,不过是提醒我们珍惜当下。

正如老茶客懂得在二道茶里品真味,中老年朋友也该在这春意将浓未浓时,找到属于自己的养生节奏。

毕竟,最好的节气养生,莫过于把日子过成不慌不忙的诗行。